- 全部内容
- 政策文件
近年来,临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以深厚的运河文化资源为依托,打响了中国运河名城·千年古县的文化品牌,文化建设整体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先后获得全国京剧艺术之乡、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荣誉称号,会通河临清段、运河钞关被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公共文化体系日趋完善。临清市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是临清剧院和文化中心启用。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临清大剧院,投资1.8亿元的临清文化中心建成开放,中心占地8.71公顷,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包括博物馆、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季羡林先生纪念馆、张彦青艺术馆、文化馆、多功能厅和城市规划展览馆。自开放以来,共接待各界人士参观达50余万人次。二是文化馆新馆正式建成。建筑面积4800余平方米,布置了各类培训教室,建立了完备的艺术档案,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馆;每年举办舞蹈、音乐、书法等各类免费培训班,开展文艺团体辅导,每年免费辅导5000余人。三是高规格建成综合性博物馆。市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展览面积3500多平方米,设有临清历史沿革、碑刻、贡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展厅,用400余件历史文物,以专题和单元的形式展现了临清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四是图书馆新馆免费开放。新馆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由传统服务形式优化为微机智能服务,被评为国家二级图书馆,日均到馆借阅人数达500余人次,并在武警中队、消防大队等地相继建立了5个图书分馆。五是全市12个综合文化站、436个农家书屋全部建成启用,覆盖率达100%,文化小广场覆盖率已达到100%,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90%,7个镇综合文化站被评为山东省上等级文化站,均免费开放服务。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临清市创造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品牌,群众文化生活风生水起。一是品牌文化活动亮点突出。每年举办新年音乐会、春节联欢晚会、元宵节社火展演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庆文化活动,常年开展农民文化艺术节、消夏文化艺术节、少儿艺术节、青年歌手大赛等主题文化活动,做到了“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常年不断档”。其中临清市农民艺术节被山东省文化厅评为“山东省特色文化品牌”。二是深入推进文化惠民活动。每年组织开展送戏下乡120余场,送电影下乡5700余场,把演出、电影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创新推出了五元钱看大戏项目,每月1号在大剧院演出一场京剧大戏,让广大群众只花五块钱,就能在家门口欣赏到一场原汁原味的京剧表演。项目自开展以来,社会反响强烈,山东新闻联播、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媒体都进行了专题报道。三是丰富开展文化交流。先后在临清举办了第六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运河与区域社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中国京剧票友艺术节等活动,临清市京剧团还赴台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交流演出,到到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推进了两岸文化交流。
(三)文化遗产保护成绩突出。临清市以打牢基础工作为抓手,以修缮保护为重点,以申请各级文保单位为动力,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是文物资源丰富集中。临清市内现存文物古迹195处,拥有世界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组11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4处,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13处。二是文物保护成效显著。相继对清真寺、舍利宝塔、鳌头矶、钞关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保护和环境治理。2014年大运河申遗圆满成功,中洲运河历史文化街区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三是非遗保护体系完善。临清市建立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被山东省文化厅正式批准设立临清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项,聊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项,临清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4项。编印出版了《临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汇编》,设立了非遗展厅,每年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及民间收藏展,展示临清市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提高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四)文化市场管理健康有序。临清市严格贯彻执行文化市场管理法律法规,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了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一是文化市场繁荣多元。临清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142家,其中印刷企业27家,打字复印14家,发行单位22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61家、歌舞娱乐场所16家、游艺娱乐场所2家,初步形成了多成份、多元化的文化市场体系。二是监督管理常抓不懈。临清市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配备了专用执法车辆,每年开展“扫黄打非”、游艺电玩市场、歌舞娱乐场所、农村文化市场等专项整治行动,确保了文化市场的繁荣有序,文化执法工作连续多年获得省级表彰。
(五)文化产业发展优化提速。临清市大力推进经济文化旅游强市建设,文化产业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达30%左右,文化产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4%左右。现有台日历印刷、流动舞台车、临清永祥贡砖、文博贡砖、中洲古城区文化旅游园区、济美酱菜酿造6个产业基地,从业人员6000多人,产值占文化产业总产值的85%。其中文博贡砖技艺传承基地、流动舞台车生产基地、济美酿造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聊城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近年来,临清市文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领导要求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十三五”建设的新时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文化产品的新形式、新内容不多,全方位的城乡一体使得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入高质期,对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在数量、质量、品种等方面都有新的提升。二是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趋势进一步增强,挖掘传统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任务十分紧迫。三是文化建设经费不足,部分文化基础设施特别是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经费投入较少,服务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我市文物保护单位众多,受自然、人为等因素影响,部分古建筑缺少日常维护,有的破损严重,文物保护方面的资金压力很大。
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完善机制,发挥服务潜力。临清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已基本建成,但由于专业人员不足等原因没有充分发挥服务潜能。在做好免费开放的基础上,各免费开放单位配齐人员,定编、定岗、定员,专职专用,同时建立运转有效、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服务能力,提高群众满意度。
二是完善设施,提升服务质量。由于天气、场地等原因,目前各类基层文化惠民活动的“质”和“量”有受到很大限制,需要进一步强镇、村的文化设施建设,可在每个镇、办事处建设一个综合性剧场,为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基层文化调研以及乡镇大型会议等活动解决场地问题,提高基层文化惠民水平。
三是扶持奖励,壮大专业队伍。专业文化人才是基层文化工作的关键,由于人员编制、工资待遇等问题,导致年轻人才不愿“走入”、有经验人才不断“走出”,各级政府需加大对专业院团、创作人才的扶持力度,落实扶持措施,在资金奖励、设施配置上给予倾斜,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不断壮大基层专业人才队伍。
四是抢抓机遇,打响城市品牌。大运河申遗成功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对于临清乃至全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抢抓申遗成功这一历史性机遇,要用世界遗产城市的标准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增加服务设施,拓宽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尤其紧要的是城市停车场地、水冲厕所、地名标示牌建设,高水平规划,严要求实施,打响世界文化遗产品牌。
扫码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