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 无障碍阅读
网站支持IPv6
临清概况
历史文化,,临清市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临清依靠运河漕运迅速崛起,成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荣兴盛达五百年之久,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之美誉。明朝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居运河八大钞关之首。     昌盛的经济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临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古迹众多。唐代哲学家吕才,明代文学家谢榛,古筝演奏家金灼南,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当代学界泰斗季羡林,当代语言学家西南大学教授刘又辛等,都是临清人。市内现存众多的文物古迹如鳌头矶、清真寺、舍利塔、运河钞关等,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昔日临清繁华的见证。临清有原貌保存完好的元代古运河,在市区及周围分布着龙山、大宁寺、歇马亭、五样松等古迹,为临清增添了浓郁的古韵。近年来建成的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季羡林先生纪念馆、温泉水上乐园、古黄河公园等,都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好去处。临清是武训兴学所在地、山东快书诞生地、《金瓶梅》故事背景地,也是著名的京剧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还是首批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老年体育先进县。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人文环境和市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现出文化是这个古老城市的灵魂。2001年,临清成功注册了“运河名城”、“运河古城”商标。     临清市始终把发展文化事业摆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繁荣发展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打造运河文化名城,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深入挖掘城市文化,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初步建立了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繁荣、健康的文化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行政经济
历史文化,,临清市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临清依靠运河漕运迅速崛起,成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荣兴盛达五百年之久,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之美誉。明朝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居运河八大钞关之首。     昌盛的经济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临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古迹众多。唐代哲学家吕才,明代文学家谢榛,古筝演奏家金灼南,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当代学界泰斗季羡林,当代语言学家西南大学教授刘又辛等,都是临清人。市内现存众多的文物古迹如鳌头矶、清真寺、舍利塔、运河钞关等,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昔日临清繁华的见证。临清有原貌保存完好的元代古运河,在市区及周围分布着龙山、大宁寺、歇马亭、五样松等古迹,为临清增添了浓郁的古韵。近年来建成的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季羡林先生纪念馆、温泉水上乐园、古黄河公园等,都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好去处。临清是武训兴学所在地、山东快书诞生地、《金瓶梅》故事背景地,也是著名的京剧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还是首批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老年体育先进县。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人文环境和市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现出文化是这个古老城市的灵魂。2001年,临清成功注册了“运河名城”、“运河古城”商标。     临清市始终把发展文化事业摆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繁荣发展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打造运河文化名城,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深入挖掘城市文化,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初步建立了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繁荣、健康的文化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临清·鳌头矶
鳌头矶,,鳌头矶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占地1200平方米。现位于会通河南、北交汇处,系为防止洪水冲刷而建。其名缘于此处原为元代运河与明代运河交汇处的一座石坝,其形状如鳌头,两支运河上的四处河闸象鳌的两对足,广济桥在鳌头矶后面象其尾。鳌头矶古建群主要有鳌矶坊、正门、吕祖堂、李公祠、望河楼、观音阁组成,现存主题建筑观音阁,砖砌基座高5米,9米见方,下辟门洞,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歇山卷棚顶,三、五、七架梁和抹角梁木构架,上覆筒瓦,陶质脊兽装饰,四角飞挑,木隔落地。西殿吕祖堂、南楼望河楼现存各三间。穿过幽深的门洞,首先看到的是"古砖陈列室",里面展示的是历史上临清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古砖陈列室收集了明代成化年间至清代康熙年间临清烧制的青砖,临清砖是营建北京皇城的重要建筑实物,明清两代修建北京皇宫各大殿和紫禁城墙用砖,以及明代修建的北京十三陵和清代修建的东陵、西陵等皇帝陵寝用的砖,绝大部分是临清烧制的。临清砖以"击之有声,断之无孔,不碱不蚀"而著称于世。自陈列室出来向南,拾级而上登上望河楼,大运河象一条玉带在楼前飘过。楼内东西山墙分别悬挂着两块大匾额,这两块匾原在卫运河"避雨亭"上,此亭传为清代乾隆皇帝沿运河南巡时在此亭避雨而后人建亭以示纪念。一块是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临清直隶州知州张度书写的"汶卫津梁"。"汶卫津梁"四字为正楷书,端庄而洒脱,笔笔颇具功力。一块是清康熙年间临清知州、书法家王毂书写的"沙丘古渡"。"沙丘古渡"四字为行书体,苍劲雄浑,神韵丰满,不失为一书法艺术的佳作。从望河楼转而登上观音阁,极目远望,运河、绿树、街道、行人尽收眼底。正前方是登瀛文化广场,画坊、曲廊、石桥、流水、花坛、喷泉历历在目。观音阁建在台基之上,基砖砌,高5米,9米见方,下方辟有门洞贯通。观音阁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歇山卷棚顶,上覆筒瓦,四角飞挑,木格落地,与望河楼相映成趣,浑然一体,为临清景观"鳌矶凝秀"之所在。鳌头矶作为与京杭大运河关系密切的古建筑,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清两代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社会风俗、道教文化、民间信仰诸多研究领域的实物资料,它是运河文化的积淀之一。著名书画家李苦禅、蒋维菘、高启云、黑伯龙等为其题匾作画,使古老的鳌头矶又添异彩。1994年,鳌头矶被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龙灯 舞动乡愁,,龙灯又称舞龙,是一种古老的民俗,反映了古代人民对龙的崇拜。历史悠久的临清龙灯,以逼真的龙形、精湛的制作、艳丽的色彩、庞大的规模、舞动的气势和丰富的内容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相传龙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每逢佳节临清民间都会举行舞龙灯的活动。临清社火协会的龙灯在全省都是首屈一指,共分五色,分别为火龙(红)、水龙(青)、绿龙、黄龙、紫龙,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不同方位,内含“四海一统,天下和合”之意。每种颜色也都有不同的寓意:红色代表太阳,寓含希望美好之意;青色代表天空,寓含风调顺之意;绿色代表大地,寓含万物生长、五谷丰登之意;紫色代表运气,寓含人与自然和谐之意;黄色代表权力、财富,寓含生活美好之意。龙灯出迎前,仪式十分庄重。通常龙灯身长20米左右,直径60~70厘米,内用铁丝做成圆形,安上灯泡或蜡烛,外用纱布包裹涂色而成。舞龙者由数十人组成,一人在前用绣球斗龙,其余全部举龙、表演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火龙腾飞、蟠龙闹海等动作。在舞法上,各地风格不一,临清市社火协会的舞龙及全国独有的“龙灯鼓点”最具特色。舞九节的龙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龙抱圈、舞龙、卧龙、展龙、滚龙、盘龙、蛟龙漫游、龙头钻裆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等。在耍龙人的带领下,龙头时起时落、穿来拐去,活像出水蛟龙,整条龙配合默契,节节相随。舞龙过程中,不论表演哪种花样动作,表演者都必须用碎步起跑看起来便像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如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临清龙灯由九节组成,龙头用竹条扎成架子,糊上白色清明纸,涂上各种颜色,形态逼真,有角、有嘴、有眼、有胡须;龙身各节用细篾扎成圆筒形,外糊清明纸;龙尾亦用细篾扎成鱼尾形。再用红布带将龙头、龙身、龙尾连接起来,并在龙头、龙身、龙尾各节内点一盏蜡烛灯,似为灯笼。舞灯龙时非常热闹,灯龙在锣鼓、号角声中摇头摆尾,畅游临清市各街头巷尾。舞灯龙的动作有黄龙下海、金龙抱柱、二龙抢宝、老龙翻身、金龙过海参……灯龙所到之处鞭炮不断,烟花弥漫,围观者水泄不通。舞龙灯是临清市最具特色的社火民俗艺术文化活动,自唐宋至今已经延续1400余年,人们通过舞龙以示驱邪除瘟、祛灾祈福,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它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龙灯展示了临清民间艺术的智慧,舞龙及龙身集文学、绘画、雕刻、剪纸、乐理于一体,综合了各种艺术元素,使之统一在整个舞龙活动中,具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