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传说

    民耙除恶僧  相传,在临清西南的路庄村西,有一座规模宏大、造型奇特、僧人众多的寺院叫圆觉寺。圆觉寺很有名气,可香火却不旺盛。寺里的僧人不诵经、不坐禅,知勾结官绅,横行乡里,欺压贫苦百姓。当地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但敢怒不敢言,时常在背地里诅咒他们不得好死。长此以往,也就没人敢进寺烧香求愿了。  有一年,临清大旱不雨,黄河断流,禾苗干枯,民间疾渴不堪,饿殍遍地,死的人多得都埋葬不及。尽管当地水井涸干,可是圆觉寺内却有一口又大又深的井,常年甘泉清澈,老百姓却谁也不能去寺内打水。因为圆觉寺有一个规矩;不让男子进寺只许年轻女子进去。寺内和尚便趁机调戏遭踏良家妇女。普通百姓宁可渴死,也不让自己清白的女孩去跳火坑。  天长日久,百姓饥渴难忍,为了渡此难关,有的人就冒险   ‘   让女孩进寺挑水了。可结果,别说挑水,连人都没有出来,惨死在寺里。百姓们忍无可忍,几次联名上告官府,都无济于事。  恰巧,宋大祖赵匡胤南巡路过此地,因酷热思渴,落驾进入圆觉寺避暑。四乡的百姓听说皇帝驾临圆觉寺,不约而同纷纷来到寺内,一起要求皇帝严惩作恶的和尚。但皇帝听了虽然觉得和尚所为有些过份,可自己却身在寺内,又饮着和尚捧来的香茶,便不以为然,顺口说道:   “   小小和尚,至如此,罢了吧!   ”   百姓们听了皇帝的话,个个瞠目结舌。  正在无可奈何的时候,百姓里有个姓高的村民灵机一动,   “   罢   ”   与   “   耙   ”   同音,何不来个将计就计?于是高呼:   “   多谢皇帝让我们以   “   耙   ”   为民除害。   ”   皇帝听了莫名其妙,一时不知所措。此刻,众人随姓高的退出寺院,又商议了一下,便迅速分头行动起来。他们牵来了骡马,套上钉耙,在寺院外开挖了一条条深沟,把作恶的和尚捆绑起来,推入深沟内,身子立在沟里,土拥到脖子,沟外只露一个个秃脑袋,然后打马扬鞭,横耙竖耙,耙得和尚鬼哭狼嚎,脑袋满地轱辘,血糊淋啦。  皇帝被这情景惊呆了,但耙是从自己   “   金口   ”   里吐出的圣旨,便不好阻拦、怪罪,只好说:   “   罪应如此,罪应如此。   ”   众百姓见自己除了害,皇帝又没有怪罪,便四下奔走相告:   “   圆觉寺的和尚耙了,园觉寺的和尚耙了   ”   。  后来,   “   圆觉寺的和尚   ——   罢(耙)了   ”   成为一句歇后语,至今仍在当地流传。   马进忠起事  清道光年间,临清城西南吊马桥村,有个叫贾梦龙的人,家有万贯,良田数顷。娶邻村孟氏为妻,人到中年膝下无子,只有一女取名叫彩凤,夫妻视为掌上名珠。后来彩凤年龄渐大,生得如花似玉。许多人家登门求婚,但因贾氏夫妇欲攀高门,举棋不定,以致形成高门不成,低门不就的局面。彩凤身在妙龄,对自己的终身迟迟不就而忧心忡忡贾家有一个长工名叫马进忠,身材魁梧健壮,精明强干,为人耿直,颇得众人喜爱。因此梦龙夫妇很器重他,不把他当作一般长工看待。平日除了农活之外,内宅的零活也放心地交他去办,因此他接近彩凤的机会也比较多。日子长了两人之间就产生了特殊感情。最初只是暗送秋波,后来就发展到互相倾吐爱慕之情。两人难分难解,但不久便被贾梦龙看出破绽。从此,便很少让马进忠到内宅去干活了。并处处给马进忠眼色看,眼看就有被赶出贾家的危险。马进忠为此心中非常焦虑。  彩凤长时不见马进忠到内宅来干活,有时见了,马进忠也是匆匆而去,好像有意躲避她,为此,她觉得很痛苦,整日茶饭少进,好像害病似的。这可吓坏了贾氏夫妇,到处请医抓药,求神问卜 但总不见效。  有一天,忽然来了一个云游道士,自称:"贫 道号云鹤,路经此村,于十里外见此村上空有紫气如盖,红光烛天,有帝王之相,如今我来一不化金银,二不化斋饭,只求和‘真主’见上一面。”有人听了不信:“请道长别开玩笑,像俺这小乡村里,哪会有什么帝王真主可见呢?”道士回答说:“地贵不在大小,这里一定有真主,我如看见尊容,一望便知,绝非戏言。”这一消息立刻传遍了全村,有些肥头大耳的地主豪绅们闻讯后便都赶来找道士相看。道士一一打量一番,全都摇头否定,弄得这些人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道士早已探听到马进忠的事情。这天晚上,道士悄悄地 来到马进忠家,把他拉到村外僻静的土地庙里,小声说:“如今大清气数已尽,世道不安,民不聊生,真主早就出现。贫道算定你就是当今真主,将来必有九五之尊,一定位登大宝,拯救万民。”马进忠闻听此言,狐疑不定,进而想到:“如果真当上皇帝,不但能救黎民疾苦,还能与彩凤成婚,岂不荣华富贵一生?”于是,他对道人说:“没人跟随起事怎么办?”道人说。“今后若让众人信服,必须先造天命。”说完道士便拿出一根蜡烛点着,命马进忠脱了上衣,就在他双臂上用针刺上龙纹,然后抹上朱砂,均匀地揉开擦拭。临走时,道士又嘱咐道:“这是天机,不可泄露,否则就是五雷击顶。”最后,二人珍重而别。  第二天下午,道士又来到村内。有个小伙子指着马进忠以开玩笑的口吻说:“请仙长相看 这位是不是真主! 哪知道士见了进忠便立即俯身下拜,向他行起三拜九叩的大礼来,把旁边的众人都惊呆了。道士一本正经地说。“贫道乃奉道之人,从来不打妄语。列位如不相信,请脱掉真主的上衣一看便知。过众人便七手八脚地脱去了马进忠的上衣,果然在他双臂上发现了两条赤龙纹样。全村人便一齐跪倒参驾。道士便向众人说:“今后大家要同心协力地扶保真主,重建大业,驱逐索虏妖人,光复大明。如有人三心二意,定遭五雷击顶。”众人都唯唯听命,并向苍天宣誓,以表心迹。两天以后,道土受进忠之托,向贾梦龙提出欲聘彩凤姑娘为妻。贾梦龙一想到进忠是真主,将来是皇帝,自己的女儿如嫁给他就成了正宫娘娘,正是求之不得的好姻缘。便当场应允,并收下了彩礼。很快又择吉日替他二人完了婚,彩凤的病也就不治而愈了。  大婚之后 道士便与马进忠商议,先以贾梦龙的堂屋为行宫,秘密举行临时登基大典,分封官职稳定人心。然后以这一地区为中心,设立“山堂”,招兵买马、筹备武器,积草囤粮,以备起事。计议妥当之后大家便分头去办理。把贾梦龙的堂屋布置了一番,用金漆官椅作龙墩,八仙桌子作龙书案,再拿顶子床作龙床。行宫布置完毕后,马进忠派人找来了昔日的患难朋友李铁柱和张大鹏。这二人曾参加过八卦教,当过拳师,不仅练就一身好武艺,而且都当过兵打过仗,是比较理想的帅才。同时又聘请了一位曾在天理会掌管文案的李天材为文臣。然后又在邻近各村筹集了一些粮款。一面拟定在丁皂、唐园、畈疃、马虎寨等村各设“山堂”一处,派专人收拢教徒;一面在民间搜集刀枪剑戟为武器;最后又由各乡、村首事调来民工,修整了吊马桥村的土围子和寨门、吊桥等防御设施。并派定李铁柱、张大鹏为护驾官。这样—一布置妥当之后,又由云鹤道长选定黄道吉日,并弄来一套戏装龙袍、王帽和朝靴,让马进忠换上,便于晚间在行宫举行登基大典。众人将马进忠拥坐在龙墩上,云鹤道长坐在身边,外面还有几十名手持刀枪的禁军护卫。等代替景阳钟的锣鼓响了三遍后,新真主便受众人朝拜,接着又由云鹤道长告祭天地,并宣读圣谕:封贾彩凤为正宫娘娘、贾梦龙为国丈兼太师、云鹤道长为国师、李天材为尚书、张大鹏为讨虏大元帅、李铁柱为先锋官。最后又颁布年号为“天顺心”元年。这样,在很短一段时间内,来自山东各地的一些庄户人家和破产的手工艺人便都汇集到各山堂,踊跃参加天理会。不到一个月,队伍竟然扩展到上千人,然后又进行整训,拜师练武,搞得一团火热。  当时,本村有个叫二癞子的赌徒,不务正业,专事赌博。每天喝醉了酒就行凶闹事,一旦赌输了便不偷即摸,无恶不作。这天不知为什么,喝得醉醺醺的走进山堂喊着要报名参军,众兵知道他是鸡鸣狗盗之辈,就把他推出门外。二癞子觉得不光彩,便怀恨在心。正巧这天临清城里一个叫侯七的人来找他,把他拉到集上一家酒馆里。待二两烧酒下肚后,侯七把嘴凑到二癞子耳边说道:“老兄,听说你们吊马桥出了真主,要扯旗造反,不知是真是假。你要能打听清楚,我到州衙去告密,得了赏银咱俩二一添作五,决不让你白跑。”二癞子拍着胸膛说:“不错,他们真的要造反了。我亲眼看到俺村马进忠被一个云游道土扶保着登基坐殿,说他是天命真主,还封了娘娘、国丈、元帅和先行,那道士也成国师了。他们再三拉拢我,我就是不答应。”侯七一听喜出望外:好极了!你再细心查访,摸准他们聚会的信儿,就赶快到城里告诉我,你就能发大财!”谈妥后二人分手。  三天以后,因入会者与日俱增,粮饷武器奇缺。云鹤道土又与马进忠召集文武官员和大小头目商议劫取州城武器库事宜。会议结束时已到深夜,众人来不及回家,就在行宫和衣而睡。  天近四更时分,大家被一片马嘶人喊声惊醒,这才发现村子已被官军团团围住,国师连忙命元帅张大鹏、先锋李铁柱到寨门围墙上督战。不一会儿围子外的官兵点着灯笼火把,便开始攻击了。许多官兵攀着云梯爬上了围墙,经过一阵砍杀搏斗之后,官兵又退了回去。这时的夜空中,马的嘶叫、人的喊杀和双方武器的撞击声以及杀伤者的喊叫声连成一片。一会儿官军又组织兵力总攻,随着“轰隆轰隆”的巨响,西、东围墙接连被土炮轰开。元帅张大鹏见势不妙,连忙带人赶到行宫里保护真主和国师突围。先锋官李铁柱带人在前冲杀,元帅张大鹏负责断后,由北门冲杀而出.不料到了大洼地,埋伏的官军突然出现,把他们重重包围了。虽经元帅和先锋们拼命救驾,但仍无济于事。最后,全部被官军所俘。  临清州官与驻临抚台便向皇上报功请赏,很快接到上谕:“原规定凡白阳、白莲、八卦(天理会)、红阳等教首犯遇赦不赦,从犯亦不能援减刑之例办理。不得宽恕。”不久,将马进忠、云鹤二人处以凌迟,张大鹏、李铁柱、贾梦龙、贾彩凤、李天材等人斩首,其他入会者分别处以军、流、徒、杖,株连共计500余人。   河神爷劫皇粮  临清城南30多里的卫运河畔,有个村庄名叫“初圈”。庄上的人 家多半姓初。可是早先这个村庄叫“祁圈”,庄户人家也多姓祁而不姓初。  话说明嘉靖九年,临清州一带年遭大旱,方圆几百里土地田园龟裂,草木不发。百姓们只得剥树皮、挖草根充饥度日。可是荒淫无度的明世宗朱厚总,却不顾天下百姓的死活,依然横征暴敛,还不断增派运粮漕船加紧往京城运粮,逼得百姓啼饥号寒,家破人亡。  民间的疾苦惨景,激怒了一个红脸汉子。此人生得身高体壮,剑眉怒目,一身豪气。他本是直隶河间府人,姓初,在运粮漕船上操管做饭,人们都叫他“初船膳”。  这天,他所在的漕船由通州张家湾启锚,前往河南辉州载粮。途中来到临清卸货口码头停泊。初船膳登岸上街购买油盐柴米,回船路上,在会通街火神庙前见几个衣衫褴褛的要饭人,偎缩在庙旮旯里,托着个刚刚饿死的孩子,哭得死去活来。  初船膳目睹百姓受此苦难,心像刀割一般难受。他决意横下心来替他们想个办法,寻个活路。他在庙前踱来踱去,一时拿不定主意。忽然间一抬头看见庙门上“火神庙”三个字,猛然计上心来。一间他们家住城南河边祁圈村感到更好办了。然后就把自己的打算向人们一五一十讲说起来,而后又嘱咐再三、留了些碎银,便扶起跪拜的要饭乡亲回船了。  当时运粮漕船为了防备沿途灾民抢劫,大都白天停泊,夜间行驶,并配有校尉押船。 这天三更时分,这艘满载皇粮的漕船从辉州返回,一路顺流而下,来到临清祁圈河段。行着行着,忽听船头水下“咯瞪”一声,船身便晃了几晃不走了。在水溜儿的冲击下,漕船随着转了半个圈,在河心一横停住了。  押船的校尉们惊疑中赶忙掀开船灯的罩布,提灯沿船舷前后左右察看,吆吆喝喝乱成一团。正在这时,只听几声震天炮响,但见前面不远水面上火光骤起,浓烟滚滚,烟火中一顶绣龙杏黄伞顶水而出,伞下一群手执铜锤、金枪的鱼鳖虾蟹,在烟雾中上窜下跳,浮影幢幢。这时,漕船上下都慌了手脚。莫说船工,就是佩刀挂剑的校尉们也个个吓得骨软筋酥,瘫在船板上磕头作揖,哆嗦成一团。船上唯有初船膳镇定自若。他下到舱里,叫起船首把情由述说一遍。船首一听,吓得一出溜缩进被窝里。好一阵子才掀起一点被角,从被窝里头战战兢兢吩咐道:“快……快去叫押船的校尉。”  “他们早部吓成一滩泥了。眼下河神爷显灵,谁敢造次啊。”  “这……这可咋办呢?”  初船膳心中暗暗一笑,装着叹了一口气说:“我看这也是饥饿持久,民不聊生,惊动了河神显灵。船首爷不如施舍点粮食济济苍生,或许能解脱此难。”  “什么?施放皇粮,你长了几个脑袋”?船首听此像蝎子赘了似的,呼地从被窝里钻出来,掀起舱盖爬到船上。初船膳顺手掂起合里的灯笼跟了上来。来到船上,他不动声色地把灯笼一举,晃了三下。灯笼这一晃不当紧,只见远处水族神灵们随着跳动的焰火、翻滚的烟雾,簇拥着杏黄伞,杀声震天地向漕船浮游过来。不一会便把漕船围了个四面不透风,满河里顿时神哭鬼嚎,波涌浪翻。船首爷立时头发根都挓挲了起来,浑身暴满鸡皮疙瘩。没等他打个冷战,紧跟着砖头瓦块、污泥卵石“劈哩啪啦”没头没脸地直朝船上砸来。全船之上你滚我爬,抱头乱窜,直喊救命。船首爷更是吓得魂不附体,抱住桅杆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不撒手了。直到头上被砸起了几个鸡蛋大的血疱才使他猛然想起初船膳的提醒,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顾不得什么皇粮不皇粮了。“快……快……快给河神爷卸活命粮……”一句话还没吩附完,就慌忙提着尿湿的裤子滚进船舱,再也不敢出来了。  在初船膳招呼下,校尉、船工们七手八脚拼命地往河里卸粮包,东一包、西一包,激起团团浪花。卸着卸着,河里的砖瓦不砸了又卸着卸着,鱼鳖虾蟹、黄伞神炉个个都慢慢沉下去不见了,河面上又恢复了漆黑和平静,漕船居然也缓缓运动起来,不大会便越行越快,顺流远去了。  你道这真的是河神作怪吗?这是那几个祁圈要饭的老乡,按照初船膳说的计谋,招呼全村的老少爷们干的。他们在洼里秧歌会借来戏装和花伞,背兜里装满砖头瓦块,口衔竹管早就在此等候了。  天亮后,祈圈全村乡亲把粮包从河里捞出来,按庄户家口妥善分完,省吃俭用渡过了灾荒年。  话说这件事过了许多年,村里没风没火,风平浪静。可是突然有这么一天,村里来了个人提及此事,全村人像往常一样闭口无言,摇头否认。但来人把事情越说越透、越说越明,不由引起了人们的警觉。经盘问,原来此人是直隶河间府人,和初船膳是同乡,年轻时被选进宫里当了名无品级太监,金銮殿里辛辛苦苦跑了大半辈子,老了却被遣放出宫,无家可归,只好在京城鼓楼东宏恩观念经化斋,残度晚年。  一天,初太监在化斋路上听说初船膳被步军统领衙门锁拿,交内务府治罪,下了死牢。他仗着多年在宫中做事得以探监,才知他酒后失言,泄露了劫皇粮之事。在狱中老太监受初船膳重托,东奔西跑,四处打听,才从贴己的太监口中得知,不日将派官兵来临清州抄杀祁圈全村的噩讯。初太监这才不顾年迈体弱,千里迢迢,日夜兼程前来相告。  乡亲们听罢,扑通通朝着太监跪倒一片,感谢救命之恩。初太监忙扶起大家说:“众乡亲莫再谦恭,还是想个万全之策,解脱此难吧”。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慌中无措,搓手顿足,犯起难来。  初太监看着犯难的乡亲们,自己急得也冒了一头汗,不由自言自语叹道。“朝庭昏庸,荒淫糜乱,逼得百姓装神弄鬼劫粮食。唉!这世道闹腾得也真是出了圈啦”。“出……,初……初圈,呵一对”!说着说着,他猛地一拍大腿“对!我看倒不如就将‘祁圈’改名叫‘初圈’,让他们无处可寻”。众乡亲听了像黑夜里掌起一盏灯,立时豁亮了,不由拍手称绝,连连叫好。随后便定下来,分头去换界碑、改地桩,什么粮囤、升斗、口袋、纺花车子、织布机,凡是有“祁”字标记的傢什儿统统改了个净,最后还派人前往众邻村嘱咐了几遍。  说话不及,第三天大清早,步军统领衙门的官船便到了临清州。这些官兵像无头苍蝇,东查西找,南撞北闯,奔驰了三四天也没有找到“祁圈”村的影儿。这些在京城养尊处优惯了的老爷兵,哪儿经得如此折腾,不是腿肚子转筋,就是满脚打泡,一动不愿动了。村里又凑钱,托州衙官吏肉山酒海消磨了他们一阵子,这伙。’二官兵便草草收兵回京复命去了。  步军统领衙门见临清州确无此村,也疑惑起伯真的就是河神显灵,再追究起来,一旦触怒神灵于己不利,便只好顺水推舟,以酒后戏言为由放了初船膳,从而不了了之。  后来,“祁圈”全体乡亲们为了感谢初船膳和初大监两位救命恩人,就把“祁圈”叫起了“初圈”,庄户人家也都随着姓起“初”来,直至现在仍是如此。   女 尼 导 游  乾隆三十六年(1817年)暮春,乾隆皇帝南巡途经临清,侍从有礼部尚书协力大学土纪晓岚、东阁大学土刘石庵和书童打扮的挑夫,侍御者是临清州第一才子贺当世。他们弃舟登岸来到通济桥上,举目仰望“鳌头矶”三个大字金光闪闪,步过牌坊看到拱券朱漆大门之上,门楣镌刻的颜体“独占”二字。乾隆皇帝一行,踏进门槛,但见古木参天,翠竹绕池,碑石林立,殿堂错落幽静。忽然,一名身穿百衲,手执佛尘的女尼上前来躬身合掌道:“阿弥陀佛”,接着引他们拾级攀向“观音阁”。高士墨客凡来临清者无不登阁赋诗唱和。眼下这里是门外粮艘结队,舳舫如织,室内丹青耀彩,翰墨流香。对此,乾隆皇帝一行无不流露眷恋之意.这女尼见来人不凡,急忙朝乾隆皇帝道了个“万福”,接着请予赐墨留念。乾隆皇帝见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话中带笑,笑中含情,于是问起她的年庚法号、出家时日来。书童在一旁看透了皇帝心思,忙把文房四宝摆在几案。乾隆立于案边,挥毫写下:                       山中菩提府                       云间仙人家  在纪晓岚向前接笔之际,乾隆皇帝以目示意要他随和。但见纪晓岚笔随意转,立就写出:鳖头独占天子幸临留句  刘石庵见是嵌字联又以临字突出了地名,毫不示弱地接笔对出:                矶秀两川渔父扬清激浊  乾隆见状龙颜大悦。女尼在旁—一道谢。当她发现“乾隆御笔”四字和“古稀之宝”印玺时,忙双膝跪倒,口呼“谢主龙恩”。众人听后为之一惊,知是机密泄露,急促挟迫女尼离开此地。行至无为观前,方留步瞻拜圣祖康熙留诗:                岸转蒲帆速,樯回树影低。                波倾闸势险,溜急浪声齐。                通岁歌云汉,今春释惨悽。                往还为赤子,注意今黔黎。  当时在场的是贺当世,乾隆皇帝见他虽然是布衣,但颇有口才,便问他为何不求进取。贺当世见问愁苦难堪。乾隆皇帝便开导他说:“伸腿念考蜷腿老,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贺当世感慨地说:“一人为大二人为天,天大人情,人情如天。”乾隆皇帝爱他文采,当场敕赐恩。贺当世叩头谢恩已毕,请御书“无为观”匾额。随后,又恭请乾隆皇帝留下一联。联曰:                双间节宣资利济,                三元调变协宁居。  他们来在龙山之巅,举目远眺,景色宜人。漳卫河穿城而过,宛如金带,会通河傍山而流,清澈见底。两河之间夹有层楼高栋,通街两道把它分为三截。乾隆皇帝一时兴起指与大家道:                东夹道西夹道东西夹道河夹道  那书童早已看到东门之内两竿绿旗一南一北迎风飘扬,遂胸有成竹地面向皇帝说道:万岁请看:                南绿营北绿营南北绿营清绿营  女尼听了感佩不已,亦独自低吟道:                武当山上皆名士,                少林寺内无赖僧。  忽然一阵锣鼓从河套响起,乾隆皇帝一行扯起女尼下得山来,穿过鸡嘴坝跃上龙舟。这女尼受此挟迫并不挣脱,为了什么?原来她是临清名妓奉了知州之命扮成尼姑专迎上宾的。第二天,东方刚亮她便跳下龙舟,登上堤岸。刚行至漳神庙口,忽有两个差役挡住去路说道:“所得墨宝尽数留下,让我们转交知州大人,如有隐瞒,重责不赦。”这女尼速将包袱呈上,转身直奔三元阁。差役拆封一看,但见行草一帧颇有二王之风。诗曰:               卫挟濁漳临汶清,               清因亦濁赴津瀛。               默思从善与从恶,               难易不禁为惕生。  落款:“辛卯暮春中浣御笔。”并附有“临清舟中”字迹。   避 雨 亭  乾隆南巡过临清,艳遇一段风流情。  碧玉香魂随波去,空留一座避雨亭。  话说这一日,乾隆皇帝的龙舟靠泊临清河湾,他轻衣简装,带上随待小太监,悄悄舍舟登岸,一路缓步溜达来到碧霞宫戏楼。碧霞宫正巧过会。会场上,一溜两行乱熙攘,酒旗茶幌迎风飘,买卖摊吆喝声此起彼伏,三台大戏对着唱,锣鼓喧天,笙歌悠扬。周围4府18县赶会的人像潮水一样,不住溜儿地往这儿淌。在会场的西南隅有片柳林,初春乍暖之际,柳梢吐黄泛绿,翠烟笼笼,好不喜人。柳林中尽是斗鸡的、抵羊的、斗鹌鹑、耍旗幡的玩耍之人。乾隆左转右绕,在观看斗鹰的人群中忽然看见一位姑娘,只见她二八妙龄,俊俏身材,蓬松乌黑的一头秀发,两道弯弯的月牙眉,嘴唇一点猩红,一双丹凤眼紧盯着两只掮翅博击的鹰,手中还折动着一把竹蔑,左弯右绕编织着什么。乾隆不由好奇起来,心想到底是平常人家的姑娘勤快,出门玩耍还带着活呢。正当乾隆再想仔细观看姑娘的当儿,忽然人群一阵骚乱,只见一群满脸横肉的恶少,手中拎着鸟笼子,簇拥着一位翩翩公子闯过来。一问,原来是临清钞关税监吴老爷吴应赐的大公子吴彪。乾隆本想上前与姑娘搭讪,结果被吴彪一伙给搅了,心中十分气恼,真想发作一番,但碍以自己身份,只好强捺怒火悻悻而去。  乾隆回到龙舟,一夜辗转不宁,心中总惦念着姑娘,一大早便带着小太监又到柳树林里踱步。柳林边、河滩上到处是放风筝的,漫天上蜈蚣、蜻蜓、燕子、八卦、万花筒各式风筝飘飘荡荡、扶摇直上,上下翻飞。乾隆正观望着,忽见一只苍鹰搏击而上,翩翩升空。等鹰快近白云时,一个鹞子翻身,双翅一抖俯冲而下,直吓得鸟雀喳喳乱叫,人们仔细一看,原是一只风筝。再顺着丝线一看,嘿!竟是乾隆昨天遇见的那位姑娘放的。他这才悟出她昨天原是察看鹰的动态揣摸风筝样呢。真是个聪慧机敏的人儿,不由心中又添了几分爱慕。  乾隆急忙赶过去搭话。刚搭上话茬,背后忽然闯过两个人来,上前话也不讲,拽过线拐子,三拉两扯把风筝收下来,“哧啦”一声给撕烂了。乾隆抬头一看,真是冤家路窄,竟又是吴彪一伙,不由怒火胸中烧,便厉声喝道:“胆大狂徒,好生无理,光天化日之下竟……”,不等乾隆话说完,只见吴彪将鸟笼子一掷,伙同几个恶少将乾隆和姑娘围了起来。一个恶少乘乾隆不备,一个恶狗外食扑过来,乾隆听得耳后风声,一个白鹤亮翅闪转身来,顺势一串燕子旋腿,劈哩啪啦把三四个恶少踢翻在地,随即把脚踩在一个恶少脊梁上,痛得他嗷嗷直叫。乾隆自己也未想到,宫苑太傅教授的防身招数,今天果真用上了。吴彪没想到一个白皙公子竟有这般功夫,觉谋着再闹腾准占不了便宜,便带着几个恶少溜了。  姑娘忙跪在地:“若非义士舍命相救,小女今日……”  乾隆一把扶起姑娘,淡淡一笑,“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姑娘起身抬头之际,方瞧见乾隆模样:蓝袍青夹,合体 潇洒,红顶冠结,如火如焰;冠帽下额庭饱满,眉宇宽阔, 两颊白皙而丰颐,一双明澈慧眼流露着聪敏和沉着。这时,姑娘看乾隆,隆乾看姑娘,目光相交,把姑娘羞得两颊飞起两朵红霞。姑娘为解窘态,低头说起自己身世。原来姑娘是下摆渡口孙船大的孙女,从小乖俊,私塾先生给起名时借“小家碧 玉”之意,遂名孙碧玉。碧玉姑娘家几辈玩船,靠摆渡、打鱼为生,一家人勤勤恳恳,亲亲热热,虽贫寒,倒也和美。一年隆冬封河时,碧玉爹卧雪凿冰捞得两筐鱼,被吴应赐抢到钞关署。碧玉爹脾气倔强,怎肯依从,动手夺起鱼来。结果吴应赐以“抗捐抵税,殴打税官”为名,将碧玉爹一顿毒打,关进船料房两天两宿不给饭吃。可怜他铁铮铮一个汉子,数九隆冬连气加饿,硬是被冻成一块冰疙瘩,含恨惨死。碧玉娘悲愤交加,哭得伤心动肝,也相继而亡。从此,碧玉和爷爷一老一幼,相依为命,挣扎过活。  贼子吴彪虽娶了两妻一妾,但见碧玉长得俊俏,又生歹意。他仗着他爹是户部榷税钞关六品官,几次死乞白赖托媒人提亲,欲纳碧玉为小,被孙船大大骂而回。吴彪贼心不死,终日循踪限随碧玉,纠缠调戏,想逼其就范。碧玉妙龄二八,正情窦初开之时,却被恶少缠磨,困境中又无处倾吐知心话语; 若是娘亲在身边,也好……,碧玉说着说着,泪水满腮,泣不成声。  乾隆常年长在绮罗香泽、锦衣玉食之中.哪里知道民间这些苦楚,听着碧玉述说,怜悯之情油然而生,眼角也噙满泪水,稍一会,他接过碧玉手中风筝,思索着碧玉姑娘的话语,深深感到微服私访,了解民意对扶正惩邪、整顿朝纲的重要。不由长长舒一口气,一语双关地吟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又对姑娘安抚了几句,便回到了龙舟。  第二天,乾隆派小太监会接碧玉来龙舟叙谈临清货流、槽运、商贾、榷税、民生等事。不料来到下摆渡口一看吓傻了眼:只见摆渡小船底朝天,船边水漂衣片,血迹斑斑。原来吴天赐听吴彪说碧玉姑娘这几天邂逅相遇一位面如冠玉的贵公子,联想到乾隆龙舟已抵临清,不由大吃一惊。倘若这位公子就是皇上,孙船大爷儿俩把我的事一抖露,那还了得!吴应赐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扑通”一声瘫倒地上。吴彪见他爹吓成一滩泥,自己鼻尖上也泌出汗来。但事到如今,也只好破罐子破摔了,心一橫,贼大胆地支使几个心腹,偷偷泅水去干掉孙船大,想杀人灭口。  这日清晨,碧玉姑娘坐在船蓬里,对镜梳妆,看着镜中俊俏的脸蛋,心想自己终身如能随那仗义的公子该有多好,不由脸泛春潮,含羞甜笑起来。孙船大见孙女儿忸怩的神态,正想放下冲船的水斗询问,忽听船下一阵水响,忽地从两边船帮跳上四个面蒙黑布、手持短刃的水鬼。孙船大凭着多年闯荡水上的经验,知道来者不善。他屏住气拉出拳式,随往船尾退随寻摸家什,退着退着突然飞起一脚,把一把橹踢将起采,用手接过,抡起就朝蒙面水鬼劈过去。当时一个歹徒被砍中脑袋,顿时脑浆进裂,栽入水中。其余三个歹徒恼羞成怒,飞起三把尖刀直朝孙船大咽喉刺来。孙船大挥桨横扫,击飞两把,另一把闪躲不及,刺中脖颈,一声“孙女快跑”还未喊出就倒置在血泊中。碧玉听见船上一阵骚动,钻出船蓬一看,随即操起两把修船的凿子扑将过去。见爷爷身遭惨死,急红了眼,把两把凿于直朝歹徒掷过去,结果非但未击中歹徒,反被两个水鬼扭住双臂,用黑布罩住眼、睹上嘴,反绑起胳膊从船上扔进运河。三个水鬼随着跳下水肥船掀了个底朝天。  吴家父子自以为灭了活人证,无处查对,正洋洋得意。岂料乾隆早已按碧玉姑娘述说的市井之情,遣人悄悄将吴应赐、吴彪父子权霸钞关、草菅人命、敲榨商旅、鱼肉百姓的罪恶—一查对清楚,遂将吴氏贪官革去顶戴花翎,逮京治罪。乾隆天子启銮南行,无限思念碧玉姑娘,遂命为其修建纪念亭阁。不久告竣,钜丽辉煌。亭阁居中是重檐翘脊、雕梁画栋的厅阁,两翼长廊花棂斑斓、灵巧古雅,远远瞻望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天鹅。  乾隆归京时路经临清,看到亭阁后着实高兴。但一见匾额题写“避雨亭”,知道书丹之人回避皇上与平民姑娘邂逅相遇之嫌,不敢题写“碧玉亭”,不由微微一笑摇了摇头。遂命画人描下图样,回京后即在“万园之园”的“万春园”仿照“避雨亭”建筑格局,建起一座厅廊合壁、亭台兼备的优美奢华的亭阁长廊,乾隆皇上御赐雅名“天地一家春”。凡是知道这处景观的人,都晓得她的故事还是来自运河商埠临清城呢!   

    来源:临清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7-30
  • 民间社火

            高跷      亦称高跷会。起源很早,《列子·说符》已有文字记载,宋时盛行。高跷按距地高低分高、中、低三种,高达丈余,中者三尺,低者一尺。踩街时有头棒、二棒(即哼哈二将)开路,憨妮傻小丑角收尾。表演有“白蛇戏许仙”、“青蛇逗艄公”、“双蛇彩嬉”、“憨妮斗俏”等。临清高跷伴奏为腰鼓和小云锣,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杠箱      亦称杠箱会,也称响铃会。铃箱内大、中、小铜铃搭配吊装置成,其大铃如罐、小铃似盅,响声各异。踩街表演时大铃音箱由前后四人双杠肩抬。小铃音箱由二人抬杠。杠肩花样有颤肩、内肩、跳肩等,箱内大、中、小铃 击作响、高低各异、悠扬悦耳,几里外听来如临现场,别具风趣。     抬杠官      抬杠官为临清独有的一种娱乐社火。表演者有身着破烂官袍,头戴蒜辫翎帽,脸涂丑角脸谱的“县太爷”,四个手持“黑红棍”开衙役及两个抬衙役组成。踩街时,“县太爷”坐在滚圆溜滑的棍棒之上,身晃手摇,滑稽可笑。此社火无固定的表演场合,只要有人拦驾“喊冤”就停下来.喊冤诉屈者,多为县衙不受理的民间邻里纠纷小事。此时,“县大爷”就地审案,用道德伦理予以解劝,并多用笑话插科打浑,使民间积屈在调笑中释解。如遇刁蛮者,“县太爷”有权指使“衙役”用县府颁发的“黑红棍”仗罚,以伸张正义、惩治邪恶。此社火解放后,随着人民政权的建立而停演。50年代,“除四害”时又再度兴起.喊冤者由老鼠、蚊子、苍蝇、跳蚤出扮。“县太爷”据理陈词,述说其对人之危害,并令其鞭挞,深受观众欢迎。     云龙会      亦称龙灯。宋吴牧《梦梁录》载“元宵之双龙之状道具用竹、木、纸、布扎糊而成。制作艺技精湛、绘画色彩艳丽。节数有九节、十一节等。每节内点蜡烛。临清龙舞表演技艺丰富多彩,有“蛟龙探海”、“云龙腾空”、“双龙戏珠”、“龙钻祥云”等。 锣鼓伴奏有车鼓、群钹、铜锣、鼓点铿锵,气势磅礴。过去“龙”在劳动人民心中是吉祥的化身,多有龙舞祈雨之习,驱灾除害、吉祥太平之说。现在多容喜庆吉祥之意。临清龙舞,较别的锣鼓颇具特色,并转有铳炮队和火硝队配合表演,演出中铳炮几十门列队两旁,龙舞时铳炮,如声声春雷,硝烟如滚滚云雾,龙在硝烟中翻腾搏击,气势宏大,气象万千。     狮子舞      亦称狮胞会。宋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以象军参战,宋军败。先锋官宗悫献计,以布、麻做假狮子,由士兵披架,威吓象群而获胜。从此舞狮在军中盛行,后渐传民间。狮子的制作是以木、竹雕、扎成狮头,布制狮身,黄麻为毛,颈系铜铃。临清狮舞同别地相同为:由两个人合演。一武士手持绣球引逗嬉闹、俯仰翻腾。表演有文武之分,前者侧重狮子表情,动作文静细腻,诙谐可亲,动作有搔痒、打滚、舐毛、相依相侵等。后者动作强烈激越,有跳跃、跌扑、腾转等着重表现狮子的威武强劲。     与别地不同的是,除单狮表演外,另有群狮表演。王沿村、林园村狮舞演出中群狮欢腾跳跃,气氛热烈,母狮还在现场生产小狮,亲幼相亲相逗,情趣盎然,故此临清称狮舞为“狮胞会”。跑旱船      亦称彩船。源于唐代。宋范成大有“旱船遥似泛”诗句。临清旱船用竹、木、秫秸扎成,外蒙以布、绸、彩绘、绾花装饰而成。表演中,用彩绸系船两舷而后套艳装女舞者腰、肩,似坐船状。(多为男扮女装)另一人扮艄公,手持木桨,两舞者绕场穿花、载歌载舞,如驾船行驶水上。     五鬼闹判      “五鬼闹判”是明代沿运河从江南南通一带传播而来的,以民间神话传说中钟馗为内容的民间社火。“五鬼闹判”的角色由阴曹地府的阎罗判官钟馗撑伞鬼及手执琴、棋、书、画五个小鬼组成。演出时,在锣鼓伴奏下众小鬼欢腾跳跃。忽而虎跳、滚毛、蛮子、旋子;忽而蝎子爬、车轮跟头、狮子滚绣球;忽而鲤鱼打挺、屎克郎滚蛋、叠罗汉,窜挪腾跳、潇洒大方,以稔熟的舞蹈语汇配以各种图形的变换,使其整个场面生气勃勃、情趣盎然。这时,判官在转伞伴舞下,手执笏板,舒展阔袖与众小鬼打逗嬉闹,时而抚琴聆曲、时而凝目观画,时而举盘品棋、时而捋髯审书,鬼、判配合默契、形神入微、维妙维肖、妙趣横生。     “五鬼闹判”借鬼喻理、伸张正义、鞭挞邪恶。几百年来,经历代艺人相演相嬗,表演技艺不断丰富,深受劳动人民喜爱和拥戴,已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被载入艺术史册。         

    来源:临清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7-30
  • 岁时节日

    春节  群众通称“过年”。先说除夕,即大年初一的前一天,家家户户在欣喜之中贴对联,俗称贴对子,还要贴神像。神像两旁也贴对联。财神爷旁贴上“宝马驮来千倍利,钱龙引进四方财”;希望得子的人家门后贴张天师神像,上写“打出天狗去,引进贵子来”。贴对联时大小门上都要贴,大的家具、用具上还要贴个“福”字。在门口有意倒贴一个“福”字,寓意“福到了”,抱芝麻秸撒在地上,意即“踩碎”,“碎”音同“岁”就是踩过这一岁。早晨要把为过年准备的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等熬上一锅全菜。另外把为过年准备的各种馍馍、枣糕、枣卷,粘窝窝等拿出来,全家吃一顿团圆饭,这叫全年的饭菜,“三十早晨喝全菜,幸福日子永不败,三十吃顿团圆饭,全家和睦过新年。”  早饭过后,妇女们开始包饺子。一般包素馅饺子,寓意“素净”。一般要准备鱼,寓意“年年有余”,包饺子也要多包,一直到初五还有剩余才好。男子衣冠整齐,到坟地去烧纸,接已去世的长辈回家过年,一边走,一边喊:“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去!”还叫小孩从松树上折一些松枝,抱回家后准备初一五更时烧,寓意“子孙旺”。回家后把死者的相片、神主按辈分排列在正屋的书条或挂在墙上。香纸齐备,以示祖宗长辈已接到家中观念了。  傍晚,各屋都点上灯,在祖宗和神位面前点燃香、蜡,在灯火通明的、秉烛焚香之时,阖家向天地神灵、祖宗长辈依次磕头敬拜,再由年轻的向长辈磕头。在一片鞭炮声后,全家开始喝辞年酒。老人在这时候给小孩压岁钱。饭后,家里除留下守岁的外,其余人员到本族各家去烧纸点香,敬酒磕头,这叫磕辞年头。“守岁”的在门内横放着一根棍子,这叫“拦路棍”,意思是挡着邪恶鬼魔入宅,一旦邪魔入室是被“拦路棍”绊住,门神听到好去捉杀。  为了吉利,过年还有许多禁忌。如:饺子煮破了,不说“破”而说“挣”;裂缝的馍馍不叫“裂”而叫“笑”;放着年初一的饺子,有的让老鼠拉去了,满肚子气,不能说,说出去则对自己不吉利。  初一这天拜年。  初二这天多去姑奶奶家和姑姑家,还有刚出嫁的姐、妹家拜年。  初三是拜丈人家的日子,特别是新女婿,头一年一定要弄清妻子娘家的近亲长辈,如伯父、叔父等都要准备礼物。  初四到姨家及较远的亲戚家拜年。  初五也叫破五。把请来的神和死去的人全部都送回去,意思是年已过完。  元宵节  正月十五   ,也叫元宵节,有称花灯节。旧时一般的人家吃不上元宵,多数人只吃饺子。据传说:这一天是门神爷的生日,元宵是给门神爷吃的。还有一说吃元宵是象征在新的一年里阖家团圆。临清的元宵节是年节最热闹的日子。白天和夜晚的秧歌、武术、驾鼓、龙灯、高跷等布满街头,锣鼓喧天,管、笙、萧弦乐齐奏,载歌载舞。夜幕降临后,处处张灯结彩,灯会、灯谜、烟火、礼花把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  二月二  龙抬头的日子。意思是龙王在新的一年里给人间带来风调雨顺。这天早上用草木灰在院里画上圆圈叫“打囤”,画上梯子和仓之间放上麦粒、谷子、大豆、玉米等,意思是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把砖盖在粮食上面,到天黑后取掉砖,意思是这一天开仓。次日,鸡出笼后,吃掉院中“仓”里的粮食,寓意是,“丰衣足食、年年有余”,鸡吃则意为“吉利”。  清明节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清明这一天早晨人们拿着烧纸、香火、抬着供品到坟地里上坟扫墓。这时在外地不能回家的人,便在城外或村外十字路口,面对故乡方向烧纸上供,以示祭祀。踏青、放风筝也多在这时进行。现在实行火化后,城区多到骨灰安放处进行祭奠。清明农村还有“谢牛”之俗。早年间有清明荡秋千的习俗,这些年来已见不到此种游戏。旧风俗中有移坟之说:未婚的男女死后,经“介绍”,死人娶死人,可在这一天举行“婚礼”仪式,叫“冥婚”。已行冥婚的男女,在这一天移坟合墓。现在农村此类陋俗已极少发生。  端午节  端午节也叫五月单五。城乡各家各户吃粽子,来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同时,家家有插艾枝的习俗,以示避邪。还有戴符的风俗,有“五月单五不戴符,死了变个小牛犊”的说法。七岁以下的小孩,穿黄步鞋,鞋上画有“五毒”图,以示避邪。  七月七  七月七日   ,俗称“牛郎会织女”的日子,也是人间取“七巧”的日子。这天多是阴雨。如下雨,人们就说:“牛郎织女见面哭啦!”有的人说这天夜里在葡萄架下能听见牛郎织女相会时说话和哭的声音,有不少好奇的小伙子那时就趴在葡萄架底下,受着闷热和蚊虫叮咬,上当匪浅。  中秋节  八月十五,也叫中秋节。这天亲友朋友多以月饼、水果、美酒相赠,晚饭多吃饺子。也有喝圆月酒的习俗。另外到圆月升起的时候,还要对着月亮上供。供品有:月饼、桃子、葡萄等。民谣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西瓜月饼敬老天。人家有郎郎圆月,俺家无郎月不满”,即表达了对上天的敬奉,又道出了夫妻得不到团圆的心情。这些年来,上供的习俗日益减少,但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裕,全家老小吃团圆饭或招待亲朋好友之风仍时兴。  重阳节  九月九日   为重阳节。重阳节赏菊在临清已成风气。近些年来办菊展、咏诗作画,更添风趣。自九月九日为老人节后,每当这天,机关团体都由领导同志带领,到老干部、老党员、五保户家去慰问,并去医院探视病号。节日这天还举行老人会,赞扬他们的功绩,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全市尊老敬老的新风正在形成。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   ,为“腊八”节,早饭用多种粮食、红枣、莲子等熬粥。叫“腊八粥”。俗云:“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这天各家都用醋腌腊八蒜,以备过春节吃饺子用。  辞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   是辞灶节,也叫“过小年”,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灶王爷是一家之主,每年这一天灶王爷就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年的善恶行迹。因此每到这一天各家都要摆上些糖果、酥糖、水饺等,供奉灶王爷。在灶王爷像的两旁还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在送灶王时还说:“灶王、灶王你上天堂,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歌谣中还有:“辞灶辞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个黑手帕,老头子要个大毡帽”。年复一年,这些词语道出了人们渴望生活幸福美满的心愿。   

    来源:临清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7-29
  • 临清什香面

    临清什香面“临清什香面”的前身,即《金瓶梅》小说中提到的“温面”。据传,乾隆帝下江南途径临清,游历龙山、凤凰岭后,偶感风寒,不思饮食,地方随侍官员灵机一动,命大厨用手擀面配以十余种时鲜蔬菜和本地所产酱菜为菜码,及肉卤、素卤进献。乾隆帝见后,食欲大增,甚悦,遂赐名“什香面”。 相传至今,“什香面”已成为临清最具运河文化特色的美食之一。今天,大家品尝到的“临清什香面”是临清宾馆厨师团队以“传承运河文化、缔造现代美食”为己任,博览传统饮食文化古籍,遍访餐饮界资深人士,深挖临清地方传统饮食文化精髓,通过几十年的潜心研制、提炼精髓,以“温面”为基础,结合民间“小吃捞面”进行综合改进、演变创新而来,充分满足了现代人们对健康饮食的不懈追求。

    来源:临清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7-22
  • 民间习俗

      婚嫁习俗         提亲 旧社会,青年男女的婚姻须遵从父母之命,信奉“媒约之言”,没有自己作主的权力。男子到十五六岁,还有的稍晚些,就由父母包办,先找门当户对之人家,然后托媒人去求亲,叫“说媒”。如果女方向男方求亲,叫“倒提亲”。经过媒人将男女双方的情况互相介绍后,双方就暗地打听对方的长相、性格、作风、对男方还要打听其家产和兄弟情况,这叫“捎亲”。如双方都较满意,即可定亲。有些讲究的人家在定亲前还要找算命先生“合八字”即将双方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属相合在一起,看看是否犯克。由于这种封建习俗,很多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造成了不少的婚姻悲剧。         定亲 男女双方认为满意后,即可约定日期互送定亲礼。男方要选择吉日,备好金银首饰、衣料、化妆品及猪肉点心等礼物,并附上问安帖,由煤人带领送至大方家。女方收礼后即以鞋、帽或者文房四宝等作回礼。         下媒启(洒八字) 即通过换八字作为订婚的书面证据。由男方把书写男受双方各自的出生时辰、属相、性别、年龄并附“敬求金诺”字样的帖子,加猪肉、点心送至女方家中,女方收礼回“仰答玉音”等字样,意在防止悔婚,相于现在的照订婚照片。         查日子 因迎亲讲究黄道吉日,旧时还要占先生根据方的命相查定喜期,如“媒人月”、“大利日”。喜期确后,双方协商找一吉日,男方将结婚日期正式通告女方并“迎亲帖”,俗称“上头帖”,上面书写新娘衣冠、开面、梳妆、上下桥的面向,并送女方所要的彩礼,必须照数付齐。如有拖欠,女方便不收“迎亲帖”。女方收下“迎亲帖”后,便定下了喜期。现在这种陋习已废除。         贺喜与宴客 过去在定下喜期的头两三天就有贺喜与宴客的习惯。即男方的邻居、家族、亲友多赠送礼物,除贵重礼品外还要送喜樟、横匾,上写“天作之合”、“福禄鸳鸯”等贺词。女方亲友、邻居多送衣料、化装品、日常用品,这叫“添箱”。送礼的朋友、亲戚一律坐席“喝喜酒”宴席上新郎要不论辈份一律敬酒。有的还在席上哨庄乡”,即新郎由视路人领着给本家长辈按男女逐个道喜(跪拜磕头、行四拜礼)。         喜期 (迎亲日)当地民俗高“红”忌“白”,以红代表喜事。在婚期的头两三天,男方家就忙碌起来,收拾新房、请礼仪先主、请仪仗队、轿子、迎亲女客,一切就绪。头三天(选双日子)拉陪送(嫁妆)。“陪送”是由女方父母给女儿办置的“七大件”:柜、箱、橱桌、椅子、盆架、梳妆桌,小件有单衣、棉衣、衣料、被褥(四铺四盖或八铺八盖),点缀物:一把竹筷子(快得子)、两棵艾(爱)、发面浆糊(婚后发家)、盐(有缘法)等一些日常用品,按类分好,贴上红纸或系红绳以示喜庆。当地有两种风俗:有的“陪送”由女方送至男家,叫“送陪送”,有的是男方请人帮忙用车到女方家里去拉,叫“拉陪送”。第二天,另方再将新娘的上轿衣等服饰物品送至中,以备迎亲时穿用。第三天(迎亲日),最热闹。一早,男方家的街门、屋门外都贴红对联,上书“关睢起雅化,麟趾喜呈祥”等等。门上挂一幅红绸子,影壁及门墩上都贴上双喜字。迎娶时,锣鼓齐鸣,喇叭奏着喜庆的曲子,前面新郎打扮一新,快到家门时,轿夫小步跑行,故意使轿颠,名叫“踏街”,也叫“晃轿”。         花轿进入门庭,鞭炮齐鸣。新人落轿后,奏乐、唱喜歌,招来街坊邻居来看新媳妇。婆婆送上用红纸包的织布机的剩花子、让新娘抱着,意思是过门后婆媳共同纺织。新娘扶出花轿、新郎手牵红绸走在前,新娘手拉红绸随后,踏红毯步入家门。新人须在过门口时跨马鞍。步入院内,庭院内摆着香案,点燃的香烛旁放一大斗,斗里装满红高梁,高梁里竖着一个秤秆,用秤秆挑下新娘的罩头,即叫“挑盖头”。然后司仪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同入洞房”。拜完后新郎新娘同进洞房。          入洞房后,亲朋及街坊的孩子涌入洞房取闹,叫“闹新房”。新人同坐在一个板凳上有人端一大杯酒,让新郎喝上一大口,扭脸喷在新娘脸上和头上,意思是财气之意,永为夫妻。然后新郎走出,将新娘扶到炕上,端来一碗挂面,新娘用筷子把面挑到炕席后,叫“落脚长寿面”。然后新娘上轿衣,有人给重新换上新衣,重新梳头打扮。这时送轿夫来问新娘晕轿没有,这叫“照房”。照房后,新娘坐在炕头上任人观看,品头论足,叫“坐炕”。入夜,客人们散去。洞房内点起灯盏,灯盘内放两根灯芯,燃香油。新郎新娘须小心冀冀地按时挑拨灯芯,不能让灯灭,意味长命灯。灯灭则认为不吉利。睡觉前,新郎和新娘各用一个用红绳相连的酒杯同喝“合婚酒”。桌上还有四个红鸡蛋,由新娘剥开壳先叫新郎咬一口,然后新娘再吃掉,第二个新郎自剥自吃,最后两个归新郎自吃。意思是:婚后同床,万事无妨,双双遇事吉利,来年早生贵子。夜深了,窗户外还有一些调皮的孩子趴在窗台周围听新郎新娘说悄悄话,这叫“听房”。          接三天即女方娘家人以长辈口气给新郎下请贴,并有盼女儿回门的回贴。一些女方娘家的叔、伯、姨、姑、勇也都写贴请斩女婿赴宴,这叫“接三天”。         “接三天”这天由视路人陪同,前来赴宴,腰里带着钱钞,预备“闹喜”用。“闹喜”,即厨师上菜敬酒及女方家的晚辈孩子们,由嫂子们带领着来桌前认新姑夫,叫孩子磕头道喜,要喜礼,视路人点头,新女婿掏钱。一次、两次,钱给少了三次也不止。          看二日、拜三天 看二日,即结婚第二天女家派人来男家看望。拜三天,即婚后第三天,新娘到同族家拜见等长。上喜坟,即第三天新娘由婆母领着上坟祭祖。         谢媒 成婚后,男方要送给媒人一个猪头,也有的送财物,这叫“谢媒”。         喜事新办 以上所述是过去的一些封建礼仪和陈规陋俗。今天大都废除。现在的青年男女大都自由恋爱,勤俭办婚事。城区有的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男女双方共同置办新房用具。一段都有大衣根、写字台、新式席梦思床,有的添置了电视机、录音机等。接亲用自行车或小汽轧车。礼仪式简单。大多数青年旅行结婚,不但节省了一些繁琐的礼仪,而且还饱览了祖国山河的美丽风光,增添了爱国之情。这也说明,古城临清的当代青年在改革的年代,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丧葬习俗         着衣 即穿寿衣,有些老人在很早以前就把寿衣准备好这叫“送老衣”。老人病危、死前,儿女们请来邻居把寿衣、寿鞋袜、寿帽,先单后棉穿戴齐整。有官职功名的人,要官服,戴官帽,脚穿靴子。待人咽气后,把三根白布提带按前、中、后放在停丧的灵床上,再铺寿褥,由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另外请几个帮忙的亲友将死者抬到灵床上,称“停丧”。         停灵 人在咽气前,亲属儿女守护在身功。咽气后,用一蓝布或黑布被单盖住死者的全身口内放一铜钱,铜线上串上五色线,线叫“紧口线”。死者左手着手绢包的饼子或馍馍,富的有拿小元宝或钱的。意即在“阴胃地俯”行贿。右手握一包茶叶,意思是走在路上休息时让取人的小鬼喝茶,两只脚尖套脚绳,像人间的脚镣,怕死者的魂再到家中闹事。被单上面死者的腹部放上一个装着盐米的盘子。灵床前放上一个大机子,上面放着一个插着散香的香炉,从停灵开始烧,连续不断。香炉左边放着一碗挂面,上插一双筷子叫“倒头面”。即人间的面喝到头了。香炉右分放—盏灯,昼夜点着,至灭为止,寓意是人死如灯灭。屋内一切妥当后,灵堂前屋门上搭一个灵棚,灵棚前挂一个竹帘,叫“影灵帘”,意思是把屋内死者挡住,不让邪鬼看见。免遭祸灾。“影灵帘”前放一张大方桌,叫“供桌”。上摆些点心、丸子、馍馍等供品。灵棚下方在辰门旁用土垒一个灰池,专门供烧纸用,叫“钱柜子”。在烧闺女买的九斤四两纸,倒头桥时,全家老少跪在地下,放声痛哭,意思是送走了死者的灵魂。第二天儿媳妇烧开门纸。         出丧牌 在出丧牌的时候,要先在街门上贴一条白纸,叫“封门”。封门禁忌是:男者先死正贴,女者先死外贴。如男人死去多年,女人晚死,封门时也要封正。出丧牌称呼比较复杂死者性别、辈份高低不同,写法不已,要根据家中的情况。“父之丧”、“发室丧”、“母之丧”、“长子丧”、“儿媳丧”、什弟之丧”等不同。         戴孝 父母之死,儿女要穿孝衣,鞋上被白布,扎白有布条或戴白孝帽,腰扎麻绳,手执柳木杖(叫“哭丧棒”)。女眷头顶白布叫“褡头”。如夫亡,妻穿白戴孝。然妻之死,头不戴孝。侄孙按辈份穿孝衣。安葬后Z不穿孝服,只穿白鞋。儿女三年脱孝,侄孙一年脱孝。解放后,胳膊上只佩戴黑纱。其他事项也多从简,         报庙 人死后,其家属到村头的土地庙或城隍庙烧纸,一路上哭叫着,叫“报届”。意在叫土地爷“注销户口,”写“通行征”及一生的行善作恶的凭征。否则,阴曹地府不收天名鬼。出了旗人死后,共活了多大岁数,就要用白纸剪多少条,条条相连,一条代表一岁。把一头绑在一根木棍上和丧牌立在门外,分男上女下。俗语“死了死了。         报丧 俗语说“闻丧吊孝”。不给报丧,亲友听说也不来吊孝,这叫缺礼,不来不能怪人家,报丧分书面、口头两种。         入检 一般是在死后第一天或第二天,忌七(初七、十七、二十七)、忌双日(伯重丧)。人殓这天,用油漆刷棺外,用白纸镇棺内。然后把棺材放在院内,再派人掏锅灰,只许要七家。将灰撒在棺底,叫“小灰”。再撒上五谷杂粮,内放七个铜钱或纸钱,叫“垫背钱”一切就绪,等天黑了,亲友到齐,开始人殓。将棺木抬入屋。         放在地下,有人提着三根提带,长子抱头、次子抱脚,抬入棺内,用很花将尸体挤实,仰面躺正。再揭开被单撕成三块分给儿媳和闺女。出殡时包头用,叫“罩头”。最后将三根白提带抽出上根给长子,中根给次子,下根给三子,即刻扎到腰上,意思是老人去了你有罪,把你捆起来,下一步是净面,由长子给死者用棉花浸清水净。擦一下哭喊一声:“(娘)净面哩!”连续三次。净毕,将棉花往后掷,再让亲友儿女围观看一下死者的面容。盖棺把紧口钱拿出,钉在棺盖前方,再将被单上盐盘子掷到屋顶,以示断盐米。后将棺木重新停好,儿女守灵,亲友吊孝,一般守三天,叫“守三”。老丧多是“排五”或“头七”(即棺材停放五天或七天)。入殓的当天晚上还要送盘缠,这种风俗,临清无论城乡都如此。          送盘缠仪式 亲朋、家族到齐,一切备妥,天黑后,举行仪式。灵前管事人招呼亲友行礼毕,陪灵的孝子行礼、烧纸、点香、分香、每人拿一根点燃的香,叫“抱香”。门外了旗拿回,孝子手拉了旗,有人领着,围棺转一圈,孝子边转边喊:“爹(娘)上轿走!”出屋后将了旗放入洪桌前的纸轿内,全家痛哭。有抬轿的、抬供的、饶纸的、提浆水的(半桶清水里面泡上一把米、一把茶叶)走出家门。一路上两步掷一根香来到大街十字路口或村头,面向东南方向跪哭、上供行礼、泼浆水。完毕,众人回,死者的第二灵魂送上西天。因怕路上没钱花,故称“送盘缠”         做七 也叫“守期”。人死后,每七天为一个七,逢七,家人举行祭奠仪式。         殡葬 即出殡,也叫发丧。旧俗的葬期无定期,“贫者薄而葬速,富者棺厚而雄迟”有的富户在家词内停。格达二年之久。举行理葬仪式I叶“出殡”雇来吹鼓手如一位主奠先生亲朋来吊唁,出殡当日挽联、樟子,入帐后,被让入大棚下等候出殡。供桌两旁摆放着闺女校糊的灵前七件:四盆花、一对童男童女、一个石牌楼,并有给老人的纸马或纸牛(父丧糊马、母丧糊牛)。奏乐、点主先失主奠。他手执新毛笔,将红色朱沙浸好落笔点“主”,即在禅主牌位上用笔在“王”字上边点一红点。完毕,孝子谢过点主先生,长子端香几,孝子、陪灵人一阵哭声过后,族人拜在灵前念祭文。完毕,向死者行礼,三拜九叩。关一下门,意即告诉死者:你快走。礼毕,送葬。         祭祀 多数在葬后第二天圆坟条柏。后三七、五七、尽七、百日周年均要、祭祀。致祭之俗,至今犹存。以上所述均为过去一些人家为摆阔气而讲的排场,此俗大多已取消。现已破除迷信,易凤移俗、实行火化,既为死者亲属节省人力时间,又节省了一大笔经济开支。重要的时间少了土地浪费现象,消除了死人同活人争地的弊病,这是殡葬制度的一大进步。          方言土语发烧:发热故事:呱儿发炎:上火讲故事:拉呱儿含有酵母的面团:酵子、酵头、发面头拐杖:拐棍儿早饭:早心饭行、好:中(路庄一带)中午饭:晌午饭骂:卷晚饭:黑下饭心情不好:难受猜谜语:猜闷儿鞭炮:炮仗出谜语:泼闷儿夫妻:公母俩硬、酥的片状物:疙渣对人说话不耐烦:疵打肺病:气管炎、痨病梳子:拢子不听话:调叫祖传:老辈子传下来的事情没希望了:黄了积攒起来:打撮儿合伙、通奸:打伙计一块儿:一堆儿打扮:扎裹鼻涕:鼻净做事、说话不利索:迂磨诬蔑、说坏话:糟间平的东西中心鼓起来:瓦鼓规矩、整齐:在行束着的东西散开了:散了打尔;尔,两头尖的短棍儿。背后议论人:老婆嘴僻静:背静撤尿:尿泡(金郝庄、肖寨)打哈欠:打哈气排尿时的哆嗦:打尿颤估量:谋量。漱口:漱嘴估计:算着吃零食:吃零碎的往下滑:出溜、出离说梦话:发呓争聊天:拉拉、说闲话丢了:掉了感谢:谢火理发:推头自己:个人、已个四下观瞧:浏撒下流、不成样子:下三烂说歇后语:调侃子故意夸大做作:虚火歇后语:侃子刚才(短时间以前):刚会儿门栓:门插关儿干活不利索:脓(气)胡同:混道儿聪明:精、心眼儿多浆糊:浆子坏想法:拐故心眼儿物件:东西故意张扬和显示自己 扬风炸毛农村:乡下自言自语:嘟囔台阶或土地上防滑落脚的小坑:坷台儿说不定:当不住柴草:柴火(huo)来不及:迭不的不怎么样:不咋样中间:当乎间儿什么时候:多咱附近;一弯儿讨厌:恶影考虑:寻思动机不单纯:拐故冰镇:拔在艰难的环境中生活:筋张很凉的感觉:炸,如:啤酒冰镇得炸牙  农谚谚语春打六九头人心明如镜,众眼是杆秤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一个徒弟一只虎,十个徒弟把路堵九尽杨花开,栽蒜种大麦 一人踩倒几棵草,众人踏出阳关道惊蛰麦露土,昆虫从地出翻脸的朋友,恶过仇人立夏鹅毛轻,遍地草苗青刀伤易治,心病难医枣芽发,种棉花,谷雨前后把种下瓜无滚圆,人无十全四月芒种前,五月芒种后(指过麦时间)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三月清明榆不老,二月清明老死榆民怕刀兵起,官怕丢乌纱麦收,八、十三场雨。酒杯虽小淹死人,筷子虽细打断腰清明刮了坟头土,不刮不刮四十五。不到火候不揭锅麦子掉了头,高粱越过牛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喝了白露水,蚊子撅了嘴泥人不经打,假话不经查立冬不倒股,不如土里捂  树老半心空,人老百事通九月不刨葱,十月两头空有话说在明处,有药敷在疼处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你帮别人要忘掉,别人帮你要记牢早夏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火烧云,晒死人  云吃火,没处躲退一步天高地厚,让三分心平气和鱼反坑,缸穿裙,阴天下雨别出门宁做蚂蚁腿,不做麻雀嘴燕子钻天流道蛇,老牛大叫雨来到饱里帮一斗,不如饿时帮一口

    来源:临清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7-21
  • 临清琴曲

     琴曲,也叫“临清小调”,是临清的一种传统小调。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建国后由省和县文化部门对小调讲行挖掘整理,并改名为“琴曲”。建国后,琴曲发展很快。1958年中央民族乐团曾来临清,搜集了大量的琴曲资料。当时临清松林区文工团曾根据“琴曲”改编了很多演唱曲目,如:《红姑娘》、《懒老婆》等。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张军还将琴曲《吴塌拉扛活》整理改编后发表在当时的《曲艺》刊物上。“临清琴曲”和“临清时调”同出于一个故乡,有许多曲牌相同,但演唱形式和演唱方法不同。前者重在唱,后者演唱并重,又进而发展成戏剧型。另外,琴曲不采用打击乐,因此有别于山东一带的其它曲种,如:渔鼓类的弦小鼓、小鼓、三弦平调、山东落子等,使琴曲以高雅文静称著于北方艺林。近年来,在石槽乡、松林镇一带的不少村庄又恢复成立了“小调会”(即琴曲),在逢年过节或大型市场交易会上进行演唱。

    来源:临清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7-18
  • 探索运河文化 感受传统民俗 | 开展“探索运河”研学活动

    探索运河文化 感受传统民俗。5月2日,30余名中小学生以及传统文化爱好者齐聚登瀛广场,开启了“探索运河”研学活动。活动在临清重点非遗项目临清龙灯的锣鼓声中开始了。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模有样的玩起了龙灯,体验了龙灯的步伐和样式。同时观看了旗袍协会的老师们带来的旗袍走秀表演,并亲自跟随老师们走秀,近距离感受东方传统美的韵味。随后研学队伍跟随刘英顺老师进行“胡同游“项目,通过刘老师精彩细致的讲解,更加深了对运河文化的了解。活动的最后,孩子们体验了临清传统非遗项目——临清面塑,自己动手制作的精美面塑作品,为此次”研学游“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此次探索运河研学活动,是临清非遗中心和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倾力打造的特色研学活动项目,此次活动以我市旅游资源为载体,融合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通过亲子研学活动的形式,让孩子们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让更多的人了解临清运河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探索运河”研学活动项目计划立足临清,通过“运河文化讲好临清故事”,将外地游客请进来,让临清文化产业项目走出去。 

    来源:临清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