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 无障碍阅读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民间习俗
发文单位:临清市人民政府
时间:2024-05-23
【 字号:

 

婚嫁习俗        

提亲 旧社会,青年男女的婚姻须遵从父母之命,信奉“媒约之言”,没有自己作主的权力。男子到十五六岁,还有的稍晚些,就由父母包办,先找门当户对之人家,然后托媒人去求亲,叫“说媒”。如果女方向男方求亲,叫“倒提亲”。经过媒人将男女双方的情况互相介绍后,双方就暗地打听对方的长相、性格、作风、对男方还要打听其家产和兄弟情况,这叫“捎亲”。如双方都较满意,即可定亲。有些讲究的人家在定亲前还要找算命先生“合八字”即将双方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属相合在一起,看看是否犯克。由于这种封建习俗,很多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造成了不少的婚姻悲剧。        

定亲 男女双方认为满意后,即可约定日期互送定亲礼。男方要选择吉日,备好金银首饰、衣料、化妆品及猪肉点心等礼物,并附上问安帖,由煤人带领送至大方家。女方收礼后即以鞋、帽或者文房四宝等作回礼。        

下媒启(洒八字) 即通过换八字作为订婚的书面证据。由男方把书写男受双方各自的出生时辰、属相、性别、年龄并附“敬求金诺”字样的帖子,加猪肉、点心送至女方家中,女方收礼回“仰答玉音”等字样,意在防止悔婚,相于现在的照订婚照片。        

查日子 因迎亲讲究黄道吉日,旧时还要占先生根据方的命相查定喜期,如“媒人月”、“大利日”。喜期确后,双方协商找一吉日,男方将结婚日期正式通告女方并“迎亲帖”,俗称“上头帖”,上面书写新娘衣冠、开面、梳妆、上下桥的面向,并送女方所要的彩礼,必须照数付齐。如有拖欠,女方便不收“迎亲帖”。女方收下“迎亲帖”后,便定下了喜期。现在这种陋习已废除。        

贺喜与宴客 过去在定下喜期的头两三天就有贺喜与宴客的习惯。即男方的邻居、家族、亲友多赠送礼物,除贵重礼品外还要送喜樟、横匾,上写“天作之合”、“福禄鸳鸯”等贺词。女方亲友、邻居多送衣料、化装品、日常用品,这叫“添箱”。送礼的朋友、亲戚一律坐席“喝喜酒”宴席上新郎要不论辈份一律敬酒。有的还在席上哨庄乡”,即新郎由视路人领着给本家长辈按男女逐个道喜(跪拜磕头、行四拜礼)。        

喜期 (迎亲日)当地民俗高“红”忌“白”,以红代表喜事。在婚期的头两三天,男方家就忙碌起来,收拾新房、请礼仪先主、请仪仗队、轿子、迎亲女客,一切就绪。头三天(选双日子)拉陪送(嫁妆)。“陪送”是由女方父母给女儿办置的“七大件”:柜、箱、橱桌、椅子、盆架、梳妆桌,小件有单衣、棉衣、衣料、被褥(四铺四盖或八铺八盖),点缀物:一把竹筷子(快得子)、两棵艾(爱)、发面浆糊(婚后发家)、盐(有缘法)等一些日常用品,按类分好,贴上红纸或系红绳以示喜庆。当地有两种风俗:有的“陪送”由女方送至男家,叫“送陪送”,有的是男方请人帮忙用车到女方家里去拉,叫“拉陪送”。第二天,另方再将新娘的上轿衣等服饰物品送至中,以备迎亲时穿用。第三天(迎亲日),最热闹。一早,男方家的街门、屋门外都贴红对联,上书“关睢起雅化,麟趾喜呈祥”等等。门上挂一幅红绸子,影壁及门墩上都贴上双喜字。迎娶时,锣鼓齐鸣,喇叭奏着喜庆的曲子,前面新郎打扮一新,快到家门时,轿夫小步跑行,故意使轿颠,名叫“踏街”,也叫“晃轿”。        

花轿进入门庭,鞭炮齐鸣。新人落轿后,奏乐、唱喜歌,招来街坊邻居来看新媳妇。婆婆送上用红纸包的织布机的剩花子、让新娘抱着,意思是过门后婆媳共同纺织。新娘扶出花轿、新郎手牵红绸走在前,新娘手拉红绸随后,踏红毯步入家门。新人须在过门口时跨马鞍。步入院内,庭院内摆着香案,点燃的香烛旁放一大斗,斗里装满红高梁,高梁里竖着一个秤秆,用秤秆挑下新娘的罩头,即叫“挑盖头”。然后司仪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同入洞房”。拜完后新郎新娘同进洞房。          

入洞房后,亲朋及街坊的孩子涌入洞房取闹,叫“闹新房”。新人同坐在一个板凳上有人端一大杯酒,让新郎喝上一大口,扭脸喷在新娘脸上和头上,意思是财气之意,永为夫妻。然后新郎走出,将新娘扶到炕上,端来一碗挂面,新娘用筷子把面挑到炕席后,叫“落脚长寿面”。然后新娘上轿衣,有人给重新换上新衣,重新梳头打扮。这时送轿夫来问新娘晕轿没有,这叫“照房”。照房后,新娘坐在炕头上任人观看,品头论足,叫“坐炕”。入夜,客人们散去。洞房内点起灯盏,灯盘内放两根灯芯,燃香油。新郎新娘须小心冀冀地按时挑拨灯芯,不能让灯灭,意味长命灯。灯灭则认为不吉利。睡觉前,新郎和新娘各用一个用红绳相连的酒杯同喝“合婚酒”。桌上还有四个红鸡蛋,由新娘剥开壳先叫新郎咬一口,然后新娘再吃掉,第二个新郎自剥自吃,最后两个归新郎自吃。意思是:婚后同床,万事无妨,双双遇事吉利,来年早生贵子。夜深了,窗户外还有一些调皮的孩子趴在窗台周围听新郎新娘说悄悄话,这叫“听房”。          

接三天即女方娘家人以长辈口气给新郎下请贴,并有盼女儿回门的回贴。一些女方娘家的叔、伯、姨、姑、勇也都写贴请斩女婿赴宴,这叫“接三天”。        

“接三天”这天由视路人陪同,前来赴宴,腰里带着钱钞,预备“闹喜”用。“闹喜”,即厨师上菜敬酒及女方家的晚辈孩子们,由嫂子们带领着来桌前认新姑夫,叫孩子磕头道喜,要喜礼,视路人点头,新女婿掏钱。一次、两次,钱给少了三次也不止。          

看二日、拜三天 看二日,即结婚第二天女家派人来男家看望。拜三天,即婚后第三天,新娘到同族家拜见等长。上喜坟,即第三天新娘由婆母领着上坟祭祖。        

谢媒 成婚后,男方要送给媒人一个猪头,也有的送财物,这叫“谢媒”。        

喜事新办 以上所述是过去的一些封建礼仪和陈规陋俗。今天大都废除。现在的青年男女大都自由恋爱,勤俭办婚事。城区有的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男女双方共同置办新房用具。一段都有大衣根、写字台、新式席梦思床,有的添置了电视机、录音机等。接亲用自行车或小汽轧车。礼仪式简单。大多数青年旅行结婚,不但节省了一些繁琐的礼仪,而且还饱览了祖国山河的美丽风光,增添了爱国之情。这也说明,古城临清的当代青年在改革的年代,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丧葬习俗        

着衣 即穿寿衣,有些老人在很早以前就把寿衣准备好这叫“送老衣”。老人病危、死前,儿女们请来邻居把寿衣、寿鞋袜、寿帽,先单后棉穿戴齐整。有官职功名的人,要官服,戴官帽,脚穿靴子。待人咽气后,把三根白布提带按前、中、后放在停丧的灵床上,再铺寿褥,由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另外请几个帮忙的亲友将死者抬到灵床上,称“停丧”。        

停灵 人在咽气前,亲属儿女守护在身功。咽气后,用一蓝布或黑布被单盖住死者的全身口内放一铜钱,铜线上串上五色线,线叫“紧口线”。死者左手着手绢包的饼子或馍馍,富的有拿小元宝或钱的。意即在“阴胃地俯”行贿。右手握一包茶叶,意思是走在路上休息时让取人的小鬼喝茶,两只脚尖套脚绳,像人间的脚镣,怕死者的魂再到家中闹事。被单上面死者的腹部放上一个装着盐米的盘子。灵床前放上一个大机子,上面放着一个插着散香的香炉,从停灵开始烧,连续不断。香炉左边放着一碗挂面,上插一双筷子叫“倒头面”。即人间的面喝到头了。香炉右分放—盏灯,昼夜点着,至灭为止,寓意是人死如灯灭。屋内一切妥当后,灵堂前屋门上搭一个灵棚,灵棚前挂一个竹帘,叫“影灵帘”,意思是把屋内死者挡住,不让邪鬼看见。免遭祸灾。“影灵帘”前放一张大方桌,叫“供桌”。上摆些点心、丸子、馍馍等供品。灵棚下方在辰门旁用土垒一个灰池,专门供烧纸用,叫“钱柜子”。在烧闺女买的九斤四两纸,倒头桥时,全家老少跪在地下,放声痛哭,意思是送走了死者的灵魂。第二天儿媳妇烧开门纸。        

出丧牌 在出丧牌的时候,要先在街门上贴一条白纸,叫“封门”。封门禁忌是:男者先死正贴,女者先死外贴。如男人死去多年,女人晚死,封门时也要封正。出丧牌称呼比较复杂死者性别、辈份高低不同,写法不已,要根据家中的情况。“父之丧”、“发室丧”、“母之丧”、“长子丧”、“儿媳丧”、什弟之丧”等不同。        

戴孝 父母之死,儿女要穿孝衣,鞋上被白布,扎白有布条或戴白孝帽,腰扎麻绳,手执柳木杖(叫“哭丧棒”)。女眷头顶白布叫“褡头”。如夫亡,妻穿白戴孝。然妻之死,头不戴孝。侄孙按辈份穿孝衣。安葬后Z不穿孝服,只穿白鞋。儿女三年脱孝,侄孙一年脱孝。解放后,胳膊上只佩戴黑纱。其他事项也多从简,        

报庙 人死后,其家属到村头的土地庙或城隍庙烧纸,一路上哭叫着,叫“报届”。意在叫土地爷“注销户口,”写“通行征”及一生的行善作恶的凭征。否则,阴曹地府不收天名鬼。出了旗人死后,共活了多大岁数,就要用白纸剪多少条,条条相连,一条代表一岁。把一头绑在一根木棍上和丧牌立在门外,分男上女下。俗语“死了死了。        

报丧 俗语说“闻丧吊孝”。不给报丧,亲友听说也不来吊孝,这叫缺礼,不来不能怪人家,报丧分书面、口头两种。        

入检 一般是在死后第一天或第二天,忌七(初七、十七、二十七)、忌双日(伯重丧)。人殓这天,用油漆刷棺外,用白纸镇棺内。然后把棺材放在院内,再派人掏锅灰,只许要七家。将灰撒在棺底,叫“小灰”。再撒上五谷杂粮,内放七个铜钱或纸钱,叫“垫背钱”一切就绪,等天黑了,亲友到齐,开始人殓。将棺木抬入屋。        

放在地下,有人提着三根提带,长子抱头、次子抱脚,抬入棺内,用很花将尸体挤实,仰面躺正。再揭开被单撕成三块分给儿媳和闺女。出殡时包头用,叫“罩头”。最后将三根白提带抽出上根给长子,中根给次子,下根给三子,即刻扎到腰上,意思是老人去了你有罪,把你捆起来,下一步是净面,由长子给死者用棉花浸清水净。擦一下哭喊一声:“(娘)净面哩!”连续三次。净毕,将棉花往后掷,再让亲友儿女围观看一下死者的面容。盖棺把紧口钱拿出,钉在棺盖前方,再将被单上盐盘子掷到屋顶,以示断盐米。后将棺木重新停好,儿女守灵,亲友吊孝,一般守三天,叫“守三”。老丧多是“排五”或“头七”(即棺材停放五天或七天)。入殓的当天晚上还要送盘缠,这种风俗,临清无论城乡都如此。          

送盘缠仪式 亲朋、家族到齐,一切备妥,天黑后,举行仪式。灵前管事人招呼亲友行礼毕,陪灵的孝子行礼、烧纸、点香、分香、每人拿一根点燃的香,叫“抱香”。门外了旗拿回,孝子手拉了旗,有人领着,围棺转一圈,孝子边转边喊:“爹(娘)上轿走!”出屋后将了旗放入洪桌前的纸轿内,全家痛哭。有抬轿的、抬供的、饶纸的、提浆水的(半桶清水里面泡上一把米、一把茶叶)走出家门。一路上两步掷一根香来到大街十字路口或村头,面向东南方向跪哭、上供行礼、泼浆水。完毕,众人回,死者的第二灵魂送上西天。因怕路上没钱花,故称“送盘缠”        

做七 也叫“守期”。人死后,每七天为一个七,逢七,家人举行祭奠仪式。        

殡葬 即出殡,也叫发丧。旧俗的葬期无定期,“贫者薄而葬速,富者棺厚而雄迟”有的富户在家词内停。格达二年之久。举行理葬仪式I叶“出殡”雇来吹鼓手如一位主奠先生亲朋来吊唁,出殡当日挽联、樟子,入帐后,被让入大棚下等候出殡。供桌两旁摆放着闺女校糊的灵前七件:四盆花、一对童男童女、一个石牌楼,并有给老人的纸马或纸牛(父丧糊马、母丧糊牛)。奏乐、点主先失主奠。他手执新毛笔,将红色朱沙浸好落笔点“主”,即在禅主牌位上用笔在“王”字上边点一红点。完毕,孝子谢过点主先生,长子端香几,孝子、陪灵人一阵哭声过后,族人拜在灵前念祭文。完毕,向死者行礼,三拜九叩。关一下门,意即告诉死者:你快走。礼毕,送葬。        

祭祀 多数在葬后第二天圆坟条柏。后三七、五七、尽七、百日周年均要、祭祀。致祭之俗,至今犹存。以上所述均为过去一些人家为摆阔气而讲的排场,此俗大多已取消。现已破除迷信,易凤移俗、实行火化,既为死者亲属节省人力时间,又节省了一大笔经济开支。重要的时间少了土地浪费现象,消除了死人同活人争地的弊病,这是殡葬制度的一大进步。

       

 

方言土语

发烧:发热故事:呱儿
发炎:上火讲故事:拉呱儿
含有酵母的面团:酵子、酵头、发面头拐杖:拐棍儿
早饭:早心饭行、好:中(路庄一带)
中午饭:晌午饭骂:卷
晚饭:黑下饭心情不好:难受
猜谜语:猜闷儿鞭炮:炮仗
出谜语:泼闷儿夫妻:公母俩
硬、酥的片状物:疙渣对人说话不耐烦:疵打
肺病:气管炎、痨病梳子:拢子
不听话:调叫祖传:老辈子传下来的
事情没希望了:黄了积攒起来:打撮儿
合伙、通奸:打伙计一块儿:一堆儿
打扮:扎裹鼻涕:鼻净
做事、说话不利索:迂磨诬蔑、说坏话:糟间
平的东西中心鼓起来:瓦鼓规矩、整齐:在行
束着的东西散开了:散了打尔;尔,两头尖的短棍儿。
背后议论人:老婆嘴僻静:背静
撤尿:尿泡(金郝庄、肖寨)打哈欠:打哈气
排尿时的哆嗦:打尿颤估量:谋量。
漱口:漱嘴估计:算着
吃零食:吃零碎的往下滑:出溜、出离
说梦话:发呓争聊天:拉拉、说闲话
丢了:掉了感谢:谢火
理发:推头自己:个人、已个
四下观瞧:浏撒下流、不成样子:下三烂
说歇后语:调侃子故意夸大做作:虚火
歇后语:侃子刚才(短时间以前):刚会儿
门栓:门插关儿干活不利索:脓(气)
胡同:混道儿聪明:精、心眼儿多
浆糊:浆子坏想法:拐故心眼儿
物件:东西故意张扬和显示自己 扬风炸毛
农村:乡下自言自语:嘟囔
台阶或土地上防滑落脚的小坑:坷台儿说不定:当不住
柴草:柴火(huo)来不及:迭不的
不怎么样:不咋样中间:当乎间儿
什么时候:多咱附近;一弯儿
讨厌:恶影考虑:寻思
动机不单纯:拐故冰镇:拔
在艰难的环境中生活:筋张很凉的感觉:炸,如:啤酒冰镇得炸牙

 

农谚谚语
春打六九头人心明如镜,众眼是杆秤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一个徒弟一只虎,十个徒弟把路堵
九尽杨花开,栽蒜种大麦 一人踩倒几棵草,众人踏出阳关道
惊蛰麦露土,昆虫从地出翻脸的朋友,恶过仇人
立夏鹅毛轻,遍地草苗青刀伤易治,心病难医
枣芽发,种棉花,谷雨前后把种下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四月芒种前,五月芒种后(指过麦时间)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险
三月清明榆不老,二月清明老死榆民怕刀兵起,官怕丢乌纱
麦收,八、十三场雨。酒杯虽小淹死人,筷子虽细打断腰
清明刮了坟头土,不刮不刮四十五。不到火候不揭锅
麦子掉了头,高粱越过牛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
喝了白露水,蚊子撅了嘴泥人不经打,假话不经查
立冬不倒股,不如土里捂  树老半心空,人老百事通
九月不刨葱,十月两头空有话说在明处,有药敷在疼处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你帮别人要忘掉,别人帮你要记牢
早夏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
火烧云,晒死人  云吃火,没处躲退一步天高地厚,让三分心平气和
鱼反坑,缸穿裙,阴天下雨别出门宁做蚂蚁腿,不做麻雀嘴
燕子钻天流道蛇,老牛大叫雨来到饱里帮一斗,不如饿时帮一口


扫码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