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 无障碍阅读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民间社火
发文单位:临清市人民政府
时间:2023-07-30
【 字号:

   

   

高跷

     

亦称高跷会。起源很早,《列子·说符》已有文字记载,宋时盛行。高跷按距地高低分高、中、低三种,高达丈余,中者三尺,低者一尺。踩街时有头棒、二棒(即哼哈二将)开路,憨妮傻小丑角收尾。表演有“白蛇戏许仙”、“青蛇逗艄公”、“双蛇彩嬉”、“憨妮斗俏”等。临清高跷伴奏为腰鼓和小云锣,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杠箱

     

亦称杠箱会,也称响铃会。铃箱内大、中、小铜铃搭配吊装置成,其大铃如罐、小铃似盅,响声各异。踩街表演时大铃音箱由前后四人双杠肩抬小铃音箱由二人抬杠。杠肩花样有颤肩、内肩、跳肩等,箱内大、中、小铃 击作响、高低各异、悠扬悦耳,几里外听来如临现场,别具风趣。    

抬杠官

     

抬杠官为临清独有的一种娱乐社火。表演者有身着破烂官袍,头戴蒜辫翎帽,脸涂丑角脸谱的“县太爷”,四个手持“黑红棍”开衙役及两个抬衙役组成。踩街时,“县太爷”坐在滚圆溜滑的棍棒之上,身晃手摇,滑稽可笑。此社火无固定的表演场合,只要有人拦驾“喊冤”就停下来.喊冤诉屈者,多为县衙不受理的民间邻里纠纷小事。此时,“县大爷”就地审案,用道德伦理予以解劝,并多用笑话插科打浑,使民间积屈在调笑中释解。如遇刁蛮者,“县太爷”有权指使“衙役”用县府颁发的“黑红棍”仗罚,以伸张正义、惩治邪恶。此社火解放后,随着人民政权的建立而停演。50年代,“除四害”时又再度兴起.喊冤者由老鼠、蚊子、苍蝇、跳蚤出扮。“县太爷”据理陈词,述说其对人之危害,并令其鞭挞,深受观众欢迎。 

   

云龙会

     

亦称龙灯。宋吴牧《梦梁录》载“元宵之双龙之状道具用竹、木、纸、布扎糊而成。制作艺技精湛、绘画色彩艳丽。节数有九节、十一节等。每节内点蜡烛。临清龙舞表演技艺丰富多彩,有“蛟龙探海”、“云龙腾空”、“双龙戏珠”、“龙钻祥云”等。 锣鼓伴奏有车鼓、群钹、铜锣、鼓点铿锵,气势磅礴。过去“龙”在劳动人民心中是吉祥的化身,多有龙舞祈雨之习,驱灾除害、吉祥太平之说。现在多容喜庆吉祥之意。临清龙舞,较别的锣鼓颇具特色,并转有铳炮队和火硝队配合表演,演出中铳炮几十门列队两旁,龙舞时铳炮,如声声春雷,硝烟如滚滚云雾,龙在硝烟中翻腾搏击,气势宏大,气象万千。    

狮子舞

     

亦称狮胞会。宋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以象军参战,宋军败。先锋官宗悫献计,以布、麻做假狮子,由士兵披架,威吓象群而获胜。从此舞狮在军中盛行,后渐传民间。狮子的制作是以木、竹雕、扎成狮头,布制狮身,黄麻为毛,颈系铜铃。临清狮舞同别地相同为:由两个人合演。一武士手持绣球引逗嬉闹、俯仰翻腾。表演有文武之分,前者侧重狮子表情,动作文静细腻,诙谐可亲,动作有搔痒、打滚、舐毛、相依相侵等。后者动作强烈激越,有跳跃、跌扑、腾转等着重表现狮子的威武强劲。    

与别地不同的是,除单狮表演外,另有群狮表演。王沿村、林园村狮舞演出中群狮欢腾跳跃,气氛热烈,母狮还在现场生产小狮,亲幼相亲相逗,情趣盎然,故此临清称狮舞为“狮胞会”。

跑旱船

     

亦称彩船。源于唐代。宋范成大有“旱船遥似泛”诗句。临清旱船用竹、木、秫秸扎成,外蒙以布、绸、彩绘、绾花装饰而成。表演中,用彩绸系船两舷而后套艳装女舞者腰、肩,似坐船状。(多为男扮女装)另一人扮艄公,手持木桨,两舞者绕场穿花、载歌载舞,如驾船行驶水上。 

   

五鬼闹判

     

“五鬼闹判”是明代沿运河从江南南通一带传播而来的,以民间神话传说中钟馗为内容的民间社火。“五鬼闹判”的角色由阴曹地府的阎罗判官钟馗撑伞鬼及手执琴、棋、书、画五个小鬼组成。演出时,在锣鼓伴奏下众小鬼欢腾跳跃。忽而虎跳、滚毛、蛮子、旋子;忽而蝎子爬、车轮跟头、狮子滚绣球;忽而鲤鱼打挺、屎克郎滚蛋、叠罗汉,窜挪腾跳、潇洒大方,以稔熟的舞蹈语汇配以各种图形的变换,使其整个场面生气勃勃、情趣盎然。这时,判官在转伞伴舞下,手执笏板,舒展阔袖与众小鬼打逗嬉闹,时而抚琴聆曲、时而凝目观画,时而举盘品棋、时而捋髯审书,鬼、判配合默契、形神入微、维妙维肖、妙趣横生。    

“五鬼闹判”借鬼喻理、伸张正义、鞭挞邪恶。几百年来,经历代艺人相演相嬗,表演技艺不断丰富,深受劳动人民喜爱和拥戴,已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被载入艺术史册。    

    

扫码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