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内容
- 政策文件
最近,在一个乍暖还寒的日子里,临清市金郝庄乡任西村李先玉老人走完了她91岁的人生路程。在乡下一个简朴的丧礼上,一位身型高大的中年人,披麻戴孝,极为虔诚地把老人送往墓地。乡亲们在悼念逝者的同时,都在感叹这位中年人:“像老梁这样的大好人,到哪里去找?咱算彻底服了人家的气儿了!”
这位被称为老梁的人名叫梁广玉,也叫李祖壮,今年43岁了。为什么他让人这么佩服、这样赞叹呢?又为什么他有两个名字呢?
十九年前,任西村村民董玉英的丈夫李祖岭突然因病去世。自此,一个34岁的病弱的女人,伴随一个72岁的婆母,带着两女一男三个孩子(最小的刚会走路,还是龙凤胎)勉强度日,婆母俩整日以泪洗面。时间不长,通过亲戚的介绍,远在30里外的老赵庄镇黄庄村的梁广玉走进了她的生活。梁广玉性格忠厚老诚,不善言谈,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对董玉英的遭遇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对几个幼小的孩子和一位老人的不幸命运,流下了同情的泪水。他说:“董玉英中年丧夫,她的孩子幼年丧父,婆母老年丧子,都遭受了人生的大不幸。我这人心肠软,觉得不能袖手旁观。”他决定摈弃一切传统观念,克服重重困难,来支撑这个破碎的家。
梁广玉的想法得到很多人支持,可也有少数亲友持反对态度。说;“你这既不是娶媳妇,又不是‘倒扎门儿’,也不是干儿子,你到底算什么名分呢?再说你才24岁,女方比你整整大10岁啊。进那样的家庭,你不是去自找苦吃吗!”他说:“我主意已定,其他的事我也不在乎。古时候妻子不在了,男的还可以续弦;现在丈夫不在了,女的为何就不能续丈夫呢?”
很快,梁广玉义无反顾地来到任西村,堂堂正正做了董玉英的“续丈夫”。过门那天,设酒摆宴,亲朋好友齐来祝贺,欢欢喜喜好不热闹。一进这个门,梁广玉就显示了他惊人的决心和力量。他经营着 10.5亩责任田,是全村最早一个下地、又最后一个收工的人。他种棉花,种粮食,种西瓜,种各种蔬菜。他和农作物一起,一年到头长在地里,没黑没白地干着。2009年冬天,一场大雪从天而降,梁广玉硬是冒着漫天大雪,在地里生生干了一天,一个人把一亩多白菜一棵棵刨下来,运回家中。结果春节时市场上白菜特贵,他着实收入了一大笔钱。
老梁不干买卖、不做生意,也不能远离家庭去打工,他仗的就是一身的力气和汗水,在当地挣钱。只要能为家庭多挣点钱,凡是能干的,梁广玉都干。从种地,到当瓦工,到当装卸工,到冒着严寒酷暑在村里村外旮旮旯旯里捡破烂,他都从不含糊。为了减少家庭开支,他从不吸烟,从不喝酒,也很少见他穿过新衣裳。任西的村干部李宗春说过:“要论勤俭二字,老梁是最标准的。在我的视野里,还没见过比他更勤、更俭的人!”
“老梁,老梁,真是这个家庭的一根大梁啊,是他来顶起了这个家,为一家6口老弱幼小遮风挡雨。没有他,这个家庭早就塌下来了!”62岁的李宗吉这几句话概括了乡亲们对梁广玉的评价。
梁广玉不仅能干,能吃苦,而且和家人的关系极为融洽,夫妻二人相依为命,孩子们把他看得比亲生父亲还要亲。董玉英的婆母常年有病,85岁那年瘫痪在床,梁广玉如亲儿子般伺候着。一直到2010年二月初三那天,老人以高龄辞世。多少年了,老梁伺候老人没有半句抱怨。老人去世时,梁广玉难舍难分,痛哭流涕,像亲儿子一样把老人送走,算是对这位经受了中年丧子之痛的老人在天之灵的最后的抚慰。不仅如此,前年冬季任西村李家修家谱,梁广玉还自己改名为“李祖壮”,堂堂正正地进了家谱。
梁广玉的好心、苦心没有白费。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大女儿已经参加了工作,两个双胎兄妹也即将毕业。妻子董玉英的身体也壮实起来。家里盖上了气派的新房,有了存款。如今,十九年头过去了,每逢亲戚朋友们在董玉英面前提起梁广玉,她还是难掩内心的感动。她说:“老梁是俺的爱人,也是俺全家人的恩人。不是夸他,他那颗心,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啊!” (刘旭东)
扫码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