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 无障碍阅读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临清:古民居里蕴乡情
来源:聊城日报
时间:2017-12-07
【 字号:

编者按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人们勾勒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美丽画卷。伴随着大运河的兴盛,曾有不少南来北往的商贾巨富在临清安居乐业,享受着大运河带来的繁荣兴旺,也偏安于临清世外桃源般的惬意舒适。

如今,在临清中洲古城区,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一些客商大院,这些古民居都有着各自原主人家乡的建筑特色,并与鲁西地区的民居风格进行了融合。这些坐落在临清胡同里的古民居,深藏于寻常巷陌,向游人诉说着大运河的繁华过往。

冀家大院:风光一时的晋商宅院

冀家大院位于临清市老城区前关街和后关街,是鲁西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之一。

走进这处院落,青砖灰瓦、雕梁画栋,黑色木质门窗厚重而不失精致典雅,诉说着冀家当年房屋主人的显赫家世。

冀家大院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是典型的晋商宅院。冀家后人对大院多次扩建增修,至清道光初年,大院曾达两万多平方米,房舍400多间。居住其中的冀氏家族自明代迁居临清后,历经600多年,30余代。这期间,出过进士、举人、贡生、庠生68人,还有众多商人,冀家人丁兴旺,富庶一方。“现在临清还有冀家后人,不过已经不在大院居住。”临清市博物馆馆长魏辉说。

解放后,冀家大院由于历史原因遭到数次破坏、拆毁,现存的房屋仅剩六十多间,但是整体院落的格局依稀可见。现存建筑占地一万多平方米,主院仍存两进,南跨院存四进,穿厅、廊坊、绣楼、耳房、橱室、影壁六十多间。行走其间,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工艺精湛,高雅美观。

“这几间房屋属于私人所有,我们一直在跟房主协商,购买后抓紧进行修复。”魏辉说,冀家大院82号院自200911月开始由临清市文广新局修缮,修缮完工之后租赁给了清真饭店“运河人家”。

汪家大院:保存完好的徽派建筑

汪家大院位于临清市青年办事处后关街,是鲁西北地区保存较好的一处徽派建筑,2003年被聊城市政府确立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家大院为清代建筑,宅主汪永椿系安徽歙县洪琴人,清乾隆年间在临清经商,创办“济美酱园”。酱园系前店后厂、其后宅院制式,酱园亦称“远香斋”,铺面十间,店后为作坊、酱腌场地,再后为宅院,横跨一街两胡同,占地二万多平方米。临清“济美酱园”与北京“六必居”、济南“玉堂”、保定“槐茂”齐名,并称“江北四大酱园”。

汪氏家族业茂人繁、房产居多,此院落现存最为完整。汪家大院坐北朝南,占地1600多平方米,三进院落。第一进由门楼、影壁组成。第二进由南房三间、西廊房三间组成,中间为天井。第三进由正屋三产、耳房两间(明间为客厅,耳房为卧室),南北廊房各三间(南廊房已毁),中间为狭长天井。该院落属徽派民居建筑,建筑结构是砖墙、木质梁架,方砖铺地。门罩、影壁砖雕,朴质华丽,廊房槅扇、窗棂雕花细腻多彩。整座宅院布局疏朗,舒适紧凑。

王家大院:曾为临清地方税课局

王家大院坐落在临清市竹竿巷105号税课局胡同路西,在明代曾经是临清地方税课局,乾隆元年(1736年)归户部钞关接用,民国间税课局迁移,由天津布商王一鸣购得。

宅主人王一鸣与清官府有往来而发家,布庄字号“同心和”,宣统年间税课局失去功用,其大院转与王一鸣。抗日战争期间王一鸣为躲避战乱,去了天津,留家舅郑某和王一鸣之妻的乳娘看守王家大院。1945年临清解放前夕,王家大院由国家经租,划归竹竿巷管辖,曾住有郑姓、苏姓、许姓、李姓、杨姓等人家。

王家大院占地12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原为四进院落,一进已毁,二进由穿厅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组成,中为天井。三进由主房三间、东耳房两间和东西廊房各三间,南耳房各两间(西廊已改建)组成,中为天井。四进由北房三间、西耳室一间和东西配房各二间(东配房已改建)组成,中为天井。

走进王家大院,整座宅院主次有序、布局紧凑、规整,廊房窗、门、挂落、隔扇多饰梅、兰、菊、竹、八宝、冰凌刻雕,疏朗大方,古香质朴。走入其中仿佛可以穿越时空,漫步在一座富裕的清朝商贾之家。现在,这处院落中,南屋卷棚顶穿厅和正房明三暗五北屋依然保存比较完好。

王家大院完美体现出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及鲁西北民居的特点,是研究运河文化、城市发展、商贸流通及家族生活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是临清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英东  高文秀

扫码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