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 无障碍阅读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历史在这里回响——聊城大运河文化遗存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来源:聊城日报
时间:2017-02-23
【 字号:

近日,来临清调研采风的媒体记者、高校学者颇多,与之对接的是马鲁奎老人。马鲁奎是临清博物馆原馆长、文博研究员,他很有感触地说:“城市发展伴随着大拆大建,等到没有了城市灵魂,人们才发现历史街区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而临清由于提前做好了高规格详规,有针对性地保护了古城区,保留下来很多文化遗产,如十一处国家级文保单位、散落的民间手工艺等。”

临清的文化遗存离不开大运河的滋养,运河两岸历来文脉昌盛,遗存众多,保护与传承各显所长。尤其是大运河聊城段,短短50公里的河道,留有44座船闸,所以这里的大运河也被称为“闸河”。这里有历史和时尚文化的碰撞,有和人们生活的巧妙结合,有和世界文化观点的对比,还有无限创意。读者可随着记者的笔触,感受聊城特有的历史脉搏。传文化之美,文化资源创意激发

聊城文化资源众多,尤其是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文化影响,异常强烈。古人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聊城取了第一:立德。这里为人们准备了足够多的关于道德的故事:例如三尺巷、东昌木板年画上的孝亲、忠君、诚信文化、剪纸和雕刻葫芦上吉祥祈福文化等非物质文化传承。

工业化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已经改变,消费者逐渐培养出更具文化品位的消费和审美,近几年流行的佛珠、串珠、手钏等就是例子。记者有一次看到外地运来的崖柏原木,在物流园很快被抢购一空。文化市场上,玉石木料的佛珠更是能够现场制作,可谓生产、包装、销售一条龙,根雕、仿古家具也迎来了销售高峰。

北京的芳草地是文化创意展示和销售的地方,也是北京创意文化产业的缩影。记者曾经采访过在那里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的一位年轻人,他说:“北京有巨大的文化资源,举个例子,当我脑子里没有好点子的时候,只需要到故宫博物馆转一圈就好。”可见,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现代文化产业的根,生生不息,为人们提供创作的源泉。守望再创新,文化遗存更具魅力

2015年,记者到西安旅游时,发现一家位于购物中心六楼的饭店,装修极具西北风格,更难能可贵的是风物极多,这里的老板把西安乃至三秦文化的几位传承人请到饭店,做展演,设置了投斛游戏、皮影戏、茶艺等,游客在品尝美食之余,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新生,寓教于乐。

聊城市在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有了一些新办法。市文广新局先后组织实施了阳谷七级乡村记忆工程保护修缮及寿张乡村记忆博物馆保护修缮、临清魏湾镇钞关文化展示馆建设、东阿苫山石佛寺古建筑群抢救性修复、东昌府区民间艺术博物馆展览,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后,越发显出历史的厚重,通过修缮和新建,乡村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光彩。曾在东阿东苫山村任职第一书记的宋海伟说:“村里有老祠堂、寺庙、碑刻等遗存,就应该加以保护利用。过年了,在外工作的人回家,这些建筑的文化符号最能体现乡愁。”临清市近古村将原有的大队部建设成村级博物馆,介绍村里名人,并设置“官道”牌匾,这些都使村民找到了文化认同和自信。传承在少年,文化弘扬后继有人

如今,聊城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工艺葫芦、木板年画、传统剪纸和澄泥制品面临传承难。针对这一问题,聊城在全省首先开启了“非遗进校园”生动实践。如何在“非遗”的保护过程中重新唤起青少年的民族记忆,建立起民族文化认同感,中小学教育传承责无旁贷。

聊城水城小学负责非遗教习的曲金帅说:“非遗进校园活动,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窗。我原来专门学习澄泥制作,只关注产品销路。后来东昌府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我的工作又增加了教学、编辑教材、整理文献等内容。虽然很忙,但是传承文化是一种难以表达的幸福。”曲金帅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学生家长在学习澄泥制作中,玩得比孩子都起劲,澄泥制作开启了他们儿时的记忆。

为贯彻文化部“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宗旨,传播和弘扬非遗文化,20161021日,东昌府区非遗教育传习基地在水城小学揭牌,全省面积最大、项目最多的非遗教育传习基地正式在水城小学落户。据聊城市文广新局局长杨达介绍,通过“非遗”的教育传承,可以让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得以延续,这是一种长期被淡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注入主流教育的渐进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我国民族智慧和生存精神及活态文化存在的逐步认知过程,是极具理性精神和人性发现的民族情怀的融合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非遗”教育实质上就是素质教育。

一次次的创新和尝试,给聊城文化遗产带来了新生,赋予了传统文化寓教于乐、醇化民心的新内涵。(洪    翔)

扫码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