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内容
- 政策文件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确权颁证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对未来农村、农民的发展至关重要。一轮承包,二轮延包……到如今的精准颁“铁证”,刻上“铜板册”,实施信息化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作为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的重大实践如今已在临清市老赵庄镇由庄村开花结果。“领了这个红本本,心里踏实多了。”11月15日,临清市老赵庄镇由庄村村民孙玉芹递给记者一个红色的证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厚重带质感的封面,端端正正地盖着政府的大红钢印。翻开内页,户主、家庭共有人身份信息,每块地的面积方位以及图表等一目了然。和他一样,这个村680户人家都拿到了“红本本”。“其实我们村确权登记时遇到过不少问题。”由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庆文说,由庄村680户,2300人,耕地3300亩,其中村集体土地158亩。
由庄村与金郝庄镇和松林镇搭界。土地确权,首先要确定村与村之间的边界。说起当时的场景,张庆文记忆犹新。市镇两级有关部门、双方村“两委”成员、部分相关村民都来到现场。经过一番协商,两村达成共识,在边界上砸上橛子,撒上白灰,然后由卫星定位拍摄,整个村庄的轮廓就都出来了。“土地确权,高科技帮了大忙。村的轮廓,地的边界,甚至地里种的什么庄稼,都一清二楚。”张庆文赞叹说。“在老百姓心中,土地依然是最重要的财产,是安身立命的依靠。”张庆文介绍,这次土地确权中,村民无论在哪里打工工作,无论收入多高,接到通知,无一例外都返回家中进行确权。这几年里村人口变动大,有的娶媳妇生孩子了,有的嫁女儿少了人口了,还有常年在外的。村民中的争议也都是围绕土地。
村民孙玉芹的承包地紧挨着一条大的灌溉渠裕民渠,他把渠边开出来,种上了庄稼。他想把开出的3亩多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在自己名下,来来回回10多次去找张庆文。张庆文说,把属于国家的土地登记到自己名下,不合规矩不合法,于情于理讲不通。经过多次劝说,孙玉芹放弃了不合理的想法,按实际承包地进行了确权登记。
村民孙玉坤和孙玉山是同族兄弟,孙玉坤常年在外经商,3亩多的承包地一直由孙玉山无偿耕种。进行土地确权时,孙玉山提出了异议,说孙玉坤不种地,自己正是由于耕种了孙玉坤的地,所以孙子出生时才没有要求增加土地,孙玉坤的土地应该登记在自己名下。村里耐心地解释:1999年实行土地二轮承包,合同一签30年,要求是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你不种孙玉坤的地,孙子出生也不增地。地是孙玉坤的,你无偿耕种了这么多年,应该知足,把人家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登记到自己名下,你自己觉得在老少爷们面前说得过去吗?一席话让孙玉山感到很不好意思。
作为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城市,临清在聊城市第一个通过验收,578个村(562个涉农村,16个城中村)所有农户的土地承包信息全部录入数据库,并第一个与省级数据库成功对接。“土地确权的最大好处是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以后无论土地怎样流转,流转的只是经营权,所有权在集体,承包权在自己手里,群众的普遍感受是踏实了,对土地的价值预期也有了很大提高,敢于在土地上做长远打算了。”张庆文说。
土地确权后,村里“多”出了许多池塘、废弃窑厂等地。村集体可以把这些土地利用起来,发展集体经济或者建设公共设施。张庆文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年由庄村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好,村内搞起硬化美化绿化,除了上级支持,最主要的是村集体有158亩土地。这些土地无论流转还是经营,所得收益用来改善村内公共设施,改善民生,群众还是很拥护的。
但土地确权确实复杂得很,不变的政策和民众变化的诉求仍不断碰撞。距离2029年土地承包到期还有10多年,张庆文谈到心中一些疑问:到期后,土地怎样承包?带地进城的农民会继续带着土地吗?出嫁闺女的合法权益怎样保护?村集体是留下一些可供发展的土地还是一分不留?他说,相信相关部门会做相应的调查研究,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编后
土地问题千头万绪,又涉及农民的切身问题,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推行起来往往难度大、问题多。面对各种难题,临清市由庄村迎难而上,创新方式方法,在坚持政策的原则下,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依托科技的手段,有序推进了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
作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是各项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之一,土地确权工作开展的顺利与否,对农业生产、农民收入都有重大影响。在推行土地确权工作时,应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的智慧,针对土地确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分类处理,同时,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把这一实事办细办好,使土地确权登记经得住历史检验,承得住农民质疑。(胡 欣 郭长龙)
扫码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