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内容
- 政策文件
5月27日,在临清瑞贤纺织公司,许贵华捧着一条洁白的哈达向我们展示道:“这条哈达名为‘特级郎尊’,上面制有‘宝幢’右旋海螺’‘宝瓶’等8种图案,织工精美,让人眼前一亮。”
“临清哈达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许贵华说,临清地处鲁西北平原,气候、土质非常适合养蚕缫丝,生产出来的蚕丝质量极好。图案设计、“元宝石”砑光……经过34道严苛工序,优良的质地和杰出的织造工艺使得临清成为我国哈达的主要生产地。上世纪80年代,临清生产的哈达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成以上,深受群众欢迎。“曾有一条临清产的哈达被十世班禅送给了毛主席,至今仍保存在博物馆中。”许贵华说。
走进许贵华家里,仿佛进入一家小型图书馆,几个大书橱被塞得满满当当,这些书大都与藏传佛教及哈达的历史研究有关。“我有12000条哈达,涵盖了20多个品牌!”许贵华小心翼翼地搬出一个巨大的旅行箱,慢慢打开,向记者展示里面的“宝贝”:不同民族、场合所用的哈达排列得整整齐齐。
“从上世纪初开始,我们一家四代人始终与哈达有着不解之缘,1957年在第一届工艺美术大会上,我的爷爷许殿扬是唯一一个代表哈达制作工艺的艺人。”许贵华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说。从一叠厚厚的老照片里,记者看到,不同时期丝织社工人合影、织工站在“元宝石”上对丝绸进行砑光处理、丝绸厂的生产场景……一张张照片如同一面历史的镜子,诠释着临清哈达生产厚重的历史,也见证着许贵华一家四代人对哈达的传承与坚守。
“1951年,临清丝织社成立,将家庭作坊式生产哈达变为集体生产经营,那时候我的父亲就在丝织社工作。”许贵华说,上世纪80年代,临清哈达生产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巅峰时期,丝织厂拥有140台织机,每年生产哈达100余万米,产品远销尼泊尔、阿富汗、印度、蒙古等国。
进入2000年后,传统丝绸的哈达制作工艺受到了人造原材料的冲击。“纤丝对丝绸原料冲击很大,每吨蚕丝要比化纤丝贵出20多倍。”许贵华说,受到原材料价格的影响,纤丝哈达迅速占领了市场,许贵华的公司只能暂时放弃哈达织造,转而做起了玻璃纤维生产。
“只有先继承,才能更好地传承,而我的目的就是把临清传统的哈达制作工艺传承下去。”为了能保存临清传统哈达织造的“火种”,许贵华尽可能多地收集临清哈达实物和相关资料,为临清哈达传承做好准备工作。2017年春节前,一家青海藏族服饰销售公司董事长专程来到临清,想与许贵华签订哈达生产合同,这让许贵华看到了临清哈达生产的希望。“我觉得是时候恢复哈达生产了!此后,我通过和援青扶贫工作队联系,在青海筹划建一座临清哈达博物馆,让临清哈达重新回归大众视野。”许贵华说,临清哈达博物馆筹建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援青工作队的大力支持,博物馆建设进展顺利。
哈达如羽毛般轻柔,但在许贵华心里却是沉甸甸的。时至今日,许贵华的“哈达梦”依旧任重道远,但这既是一家四代人满怀希望的坚守,也是传统制造工艺的薪火传承。“临清哈达不仅是一种传统工艺的传承,更是一种中华文化的传承。我要做的,不是靠哈达挣多少钱,而是能把它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人们重新感受到临清哈达的美丽和纯洁。”许贵华信心满满地说。(夏旭光 曹原)
扫码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