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内容
- 政策文件
400年,一座塔见证了一座城市的繁华盛景;400年,一座塔留下了种种神秘传说;400年,一座塔的芳姿倩影倾倒英伦三岛、欧洲大陆;400年,一座塔历经风雨重新焕发光彩……这座塔,就是临清标志性建筑——舍利宝塔。
众筹建塔
舍利宝塔位于临清城西北约5公里处的卫河东岸。在全国现存的3000多座塔式建筑中,舍利宝塔是一座较“年轻”的建筑,为山东省仅存的一座明塔。
舍利宝塔为砖木结构的楼阁式砖塔,高61米,9级8面,每面长4.9米。塔座为条石砌基,围长39.2米,自地面至密檐高约5.3米,密檐宽1.55米,由雕花砖砌成。底层设门向南,门楣石额刻有“舍利宝塔”4字,为郡人王成德(字象薇,明万历进士,曾任真定县令、刑部主事、山西参政等职)所题。左款为“大明万历癸丑岁(1613年)仲秋吉日”。
舍利宝塔的建立,其资金全部来自众筹,即信众、商人、官员、百姓的捐赠,有钱出钱,有粮出粮。
临清文史专家马鲁奎认为,舍利宝塔系柳佐“偕士人建立”,在塔内各层镶嵌的刻石上,捐资者姓名、捐资数额等一一记述备详。倡修人柳佐,明万历丙戌(1586年)科进士。第六层由临清布商王道济独资捐建。在第三层有一方刻于万历四十七年 ( 1619年)十月的刻石,其记载只有捐资人的身份和姓名,却没有捐资数额和捐献物资的记载。这些人的身份又颇为特殊——以太监为主的宫廷中人,其中以王体乾的地位最为显赫。王体乾生活在明万历、天启年间,文化素养很高,在太监中素有才名,但与握有实权的魏忠贤狼狈为奸,为求得来世有个健全的人生,王体乾等擅自攫取在运河中运输的用于宫廷建筑的金丝楠木,于是便出现了这方只记载有捐资人身份和姓名的刻石。
风靡英国
1796年,英国画师威廉·亚历山大东方艺术绘画在伦敦皇家艺术学会展出。其中一幅浸透浓郁东方韵味的《临清州塔》水彩画,深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纷纷驻足观望。《临清州塔》是画师威廉·亚历山大随英国使华团队1793年第一次来中国时,在临清运河塔湾码头实地写生之作。《临清州塔》,选取临清运河塔湾码头一隅,采用中景透视,由远而近,将舍利宝塔置于画面中心,塔北有水塔寺,塔南有莲花庵,远处背景绘有北水门、漕运帆船及舢板、往返两岸的摆渡船、渔舟等。
无独有偶。一幅以临清塔湾为场景的水彩画《临清塔下踢毽球》再度风靡英伦三岛,作者是英国著名建筑师兼画家托马斯·阿罗姆。此画依据威廉·亚历山大原画为素材,以他建筑师的视角和透视原理,截取原画作局部转换一个角度,重新构图布局进行二次创作。它用现代艺术笔触将乾隆年间悠闲、富裕、神秘的社会风景描绘出来,与地方文献相互印证,更加令人深信不疑。《临清州塔》和《临清塔下踢毽球》两幅铜版画,互为姊妹篇,在摄影尚未诞生前就以西方审美写实笔触,比例准确、人物鲜活地勾勒出临清清代中叶的社会场景,为我们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留下了可贵的资料。
地宫揭秘
既然叫舍利宝塔,塔里面就应供奉舍利,但舍利在哪里,地宫里到底有什么?1992年,舍利宝塔地宫终于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1992年,临清市再次众筹即发动全市捐款修缮舍利宝塔。1992年8月,舍利塔维修工作正在进行前期测绘,由维修设计单位国家文物局古建筑研究所委托天津大学实施。一天,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和临清文史专家马鲁奎陪同国家文物局古建筑研究所张之平总工程师攀上盔顶,对塔体各部位进行仔细复测,下到地面天色已黑。
这时,正在掌灯清理底层塔心室的民工告诉他们:“堆积到顶的砖土清理完了,但两块青石下好像有东西。”马鲁奎马上意识到,可能是地宫。果真不假,在底层塔心室地面正中横排着两块条石,歪歪扭扭,和整个建筑环境极不协调。他们赶忙叫民工把条石撬开,一个磨盘大的沿口呈现在面前,果然是舍利塔地宫入口。市博物馆随即进行了清理,并详细记载了发掘过程。
舍利塔地宫,位于底层塔心室正中室下。地宫结构形制,平面呈八角形,方向与底层塔外壁同向,八角穹窿顶,为红砂岩,分三层三折白灰砌筑,宫室内各面墙壁中部辟一长方形壁龛。
清理中从西南向壁龛砌缝中,可见红砂岩墙体外被里砖(俗称填碹)均用临清城砖围砌。地宫地面用青条石东西向铺设,地宫整体剖面宛若一座蒙古包毡房。
地宫地面中心有一圆形灰堆,灰堆中有部分炭块,炭块与九层塔心室通天塔心柱被焚金丝楠木炭块相若。中心稍南有两块铁质销钉,四面有散落铜制钱,南北壁龛内有焚烧碳灰,形似经卷,下有铜镜、施资银牌、龟形碎银、制钱,东西壁龛亦有灰堆,形似木雕佛像,下有铜镜,其余壁龛内灰堆下均有铜币。
北壁龛内另有施赀镀金银牌一件,银牌扁圆身,儒冠顶,周饰凹线,卷草纹。牌正中竖行印压阴文楷书“庠生柳偲,男柳亮柳京施”9字。高11.9厘米,宽10厘米,厚0.12厘米(查柳坟村《柳氏宗谱》,柳偲为舍利塔主修人柳佐之子,柳京柳亮为柳佐之孙,这些和志书、碑文记载吻合。)。
宫内共清理出铜币454枚。地面散弃122枚。北壁龛内有龟形碎银块,椭圆形,仿麟趾金,但不中空。顶端呈冷却旋纹,底端有熔铸中蜂窝气泡。
地宫文化遗存虽然不多,但传递的文化信息却非常丰富,对此,马鲁奎进行了细致分析。
塔非我国固有,是西汉末年伴随佛教从古印度传人。印度舍利塔虽埋葬佛舍利,但并不埋在地下,只是传到中国才于我国古代深藏葬制相结合埋于地下;又于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改造为密檐式塔、阁楼式塔等建筑。临清舍利塔地宫也沿袭了这种高僧舍利葬式。由于舍利塔濒临运河边,行洪期洪水漫进地宫,就被人们以讹传讹,称为“井”,乃至神话为“海眼”,其实这是人们不了解地宫建构而成。
舍利塔地宫地面遗留灰堆及炭块,与九层塔心室金丝楠木塔心柱焚碳相近相若。宋代《营造法式》中,已有将二至四根小料内部用暗榫拼合成大料的图例。清代《营造法式》中多采用以铁箍包绕加固,再穿以长钉固定的做法。九层塔心室残存塔心柱即有此遗存,地宫中遗存的内防两头圆销钉应为此用,从中可以推测,临清舍利塔通天柱结构,正处在宋代与清代两种营造法式的过渡期,是研究古代建筑演进嬗变的可资例证,同时也是塔心柱直落地宫的明证。
塔在古印度为藏舍利之用,但并不把舍利埋入地下,临清舍利宝塔也遵循了这一古老葬式,塔内所藏的舍利子是哪位高僧圆寂后的呢?天宫又在何处?舍利宝塔维修工程历时五年,五年中,市博物馆组织了几十次寻觅,上上下下查了无数遍,未果而终,舍利在何处,至今仍有待考证。(王向阳 郭长龙 马鲁奎)
扫码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