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十四五” 工作目标及措施
11371581MB28695945/2023-22215731
2023-09-04
临清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临清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十四五” 工作目标及措施
发文单位:临清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时间:2023-09-04
【 字号:

“十四五”期间市工信局将以建设制造业强市为目标,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全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更好支撑和服务富美临清建设

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2025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户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 600 亿元,实现产值过百亿元企业 1 家,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3家。同时形成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型工业企业。

重点做好:一是坚持产业兴市,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提升我市在区域经济中的竞争力;二是坚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制度重构,加速资本资源优化,提升我市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三是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对上下游相关企业进行重组、改造,不断将一些零部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四是紧紧抓住打造一城三区、建设富美临清的发展机遇,激发企业创业激情,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投入,膨胀规模,做强做大,力争在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上实现新突破。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到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5%左右;有色金属及金属深加工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25%左右;纺织及服装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30%左右。生产性服务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5%左右。

重点做好:一是坚持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广应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先进制造系统和智能制造设备,切实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二是推动制造业服务化,鼓励制造企业发展集成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三是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引导大型工业企业建设内部工业设计机构,构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工业设计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等方面的研发应用,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凸显

2025年,纺织及服装产业集群纱锭达到420余万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轴承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220亿元,力争把我市打造成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世界知名的中国轴承贸易城和轴承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轴承工业城;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力争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第一、世界一流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产值100亿元。

重点做好:一是纺织及服装产业集群。以生产加工为起点、以发展终端产品为主线来规划整个产业链和产品线。提升产业档次、放大产业效应,不断向高级化演进,形成多序列、多档次、多元化的棉纺织产品系列和其它产品系列,创造临清产地品牌。二是轴承产业集群。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围绕产业链形成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的产品,错位发展,努力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密切产业链条内部联系,扩充产业规模纵横深化,形成产业集群互动效应。采取引进新建一批、提升改造一批、扶优做精一批、限制淘汰一批的扶优扶强政策,推动生产要素和资源向相对优势的企业集中,通过行业整合,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三是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集群。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汇聚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前沿研究、构件试制和工程应用国内优势力量,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培育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四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按照园区聚集、延链长链、科技引领、健全要素的工作思路,重点抓好电机、油缸、农机配件、高端机床等产业的发展工作。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2015年初步形成具备较全生产要素、研发能力较强的高端装备产业园区。

创新驱动能力明显提升

2025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力争完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40项,技术水平全部达到国内先进以上,实现产业化后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8亿元、利税4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年增10%

重点做好:一是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二是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等创新平台建设,大幅度提高面向企业的科技公共服务能力;三是大力开发新产品,推进新产品再创新。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战略合作,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和信息化建设

推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推进信息消费深入开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我市电子商务园区建设。

重点做好:一是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交易、信息咨询等服务产业。二是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步伐。引导企业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库存以及财务、人员管理等全过程、各环节。三是加快社会领域信息化步伐。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引导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信息化,促进智慧城市、无线城市、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建设健康发展。


扫码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