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市抢抓机遇,科学发展,争先进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最终决胜期,也是协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一个定位、三个提升”战略部署,努力在聊城市“建设冀鲁豫三省交界科学发展新高地”中走在前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创造临清人民幸福美好新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临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依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山东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聊城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和临清市委《关于制定临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临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布局及战略重点,是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编制实施各类规划、计划和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引领新常态 开启新征程
“十二五”以来,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富民强市”为奋斗目标,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应对各项挑战,妥善化解各种困难,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相继实施了“争先进位年”、“东融西借、跨越赶超”等重大战略,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相继获得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蜡染名城、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山东省双拥模范城等一系列荣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69.8亿元,年均增长10.6%(见图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7000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7.6亿元,年均增长17.8%(见图2)。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9亿元,年均增长18.5%(见图3),建设市级重点项目443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9.1亿元,年均增长13.9%(见图4)。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7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69.1亿元,年均分别增加26.7亿元、10.8亿元。
图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图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情况
图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图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情况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7.8:63.6:28.6调整为2015年的6.6:58.7:34.7(见图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达到82.9万吨,实现“十三连增”;聊城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0家,“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9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70家,比2010年增加14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45.8亿元,年均增长13.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8.2亿元,占GDP比重比2010年提高6.1个百分点。
图5:产业结构比例变动情况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加强规划引导,开展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高标准编制了南部新区控制性详规等一系列规划,城区和镇驻地控规覆盖率大幅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5%。实施“南展东扩”战略,城市发展框架进一步拉开。实施了桑树园、东关、沙窝屯、市医院东等片区的拆迁安置,累计实现城区开发面积600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30万平方米。累计建设公共租赁住房4854套、经济适用房564套、限价商品房3450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3146户。8个镇办实施了小城镇提升工程。建成16个农村新型社区,完成3480户危房改造。建成省级卫生城,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烟店镇创建为全国重点镇、省级中心镇和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康庄镇创建为省级中心镇、市级示范镇。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道路交通更加畅达,高邢高速通车,德商高速即将竣工通车;完成了临博路等6条省道改造升级,新改建农村公路550公里;全市行政村通油路率达100%。水利事业稳步发展,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鲁北段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城南水库等工程项目;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45万亩。市政建设全面加强,实施了曙光路南段、温泉路东段等17条城区道路新改建,配套雨污管网以及城市亮化等工程,城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生态治理全面加强。五年来,在环保方面财政累计投入达到3.1亿元。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2%以上,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分别减排300吨、1944.2吨、113.7吨,完成省下达的“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选定70个饮用水源地,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新建16座生活污水处理站,新铺设污水分流管网94.8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9万吨/天。建设项目环评率、“三同时”[]合格执行率等污染防治指标全部完成,36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建成4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生态镇;林木绿化率达到33.2%。
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2%。人才队伍总量达到53814人,年均增长10.72%。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87项。现有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一企一技术”创新企业11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21家,其中国家级2家;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与西安、南京、上海等近百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高等院校联合建立产学研基地10处。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全面推进,推行了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公布了“四张清单”[],政府部门权力运行更加规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深入推进,承接上级下放行政审批38项,取消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167项,全部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将113项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推行四证联办、先照后证等制度,市场活力有效激发,累计新增市场主体2.6万户;建立“互联网+行政服务”新模式,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办事效率大大提升;烟店镇被列为山东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接收下放的县级管理权限56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区域合作不断加强,被列入中原经济区,获批享受中部地区产业政策;被山东省列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指出了临清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3.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654.4万美元,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企业达163家。
社会民生普惠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710元,年均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70元,年均增长14%(见图6)。就业创业扎实推进,累计新增就业8.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民生投入不断加大,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累计达到83.2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24%,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连年上升(见图7);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本科录取率稳居聊城市首位,中小学校舍安全、“全面改薄”等项目顺利实施,创建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12个镇综合文化站和436个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建成投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会通河临清段、临清运河钞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卫生计生事业稳步发展,县级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落实了“单独二孩”政策。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至农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月85元,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 99.7%。社会救助不断加强,城市低保标准达到38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达到2600元/年,分别是2010年的1.3倍、1.9倍,并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图6: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图7:民生支出占公共支出比重
五年来,全市上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科学发展,创先争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对照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照山东“走在前列”的要求,对照发达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市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企业效益下滑;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群众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等。这些不足和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三五”时期加以改善和解决。
“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我市已处于工业化提质增效时期,经济服务化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正确认识我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任务要求,对于全面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转型升级攻坚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是贯穿我市“十三五”经济工作的主线。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经济治理机制加速变革,国家和地区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品牌、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外需求市场不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迫切要求我市加快转型升级,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带动转变,持续增强我市可持续发展动力,全面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
创新发展加速期。全球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产业、人才、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全面提升创新对我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融合发展机遇期。区域合作与融合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特征。紧紧抓住区域融合发展和我市获批享受中部地区产业政策的重要机遇,顺应区域合作日益拓展和深化的趋势,加大区域合作与融合力度,推动我市加快融入中原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积极对接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借力“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合作,主动融合,借力发展,拓展空间。
城乡发展协调期。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我市城镇化发展基础较好,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十三五”时期,充分发挥我市交通、区位、产业、人文等优势,进一步增强城镇的资源集聚度、辐射带动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同时,进一步强化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的统筹规划,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实现从城乡分割向城乡协同发展转变、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
公共服务提升期。到“十三五”时期末,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将全面发展,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都将大幅度提升,社会将更加和谐,人民生活将更加幸福。从现实看,当前我市城乡居民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与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在今后的五年中,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民生改善,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努力提升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让全市人民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等方面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生态建设关键期。生态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我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十三五”时期,以全面提升生态意识为突破口,进一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城镇和产业发展布局,加大生态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倡导绿色生活,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全面建设生态临清。
总之,“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面临的机遇远大于挑战,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较为牢固,农业现代化将稳步推进,工业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将明显加快。全市上下要切实增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民生改善,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章 新目标 新布局
“十三五”时期,是临清实现富民强市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实现富民强市新发展,就要全面提升发展理念、质量和效益,在优化发展布局、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新要求、新目标、新任务。
一、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省委“一个定位、三个提升”和聊城市“作风引领、团结实干、争先进位、科学发展”十六字方针的要求,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打造冀鲁交界地区具有较强带动能力和影响力的“双五十”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总揽,以 “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共享发展、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民生改善、文明提升”路径,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质量强市战略”和“融合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十三五”期间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发展定位
立足我市发展基础和区域发展优势,“十三五”时期我市将全面打造冀鲁交界地区具有较强带动能力和影响力的“双五十”区域性中心城市。
――打造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我市工业基础雄厚优势,突出轴承、纺织服装、有色金属加工、机械装备、造纸及纸制品、食品医药等产业发展特色,提升产品质量,塑造自主品牌,培育我市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打造辐射周边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发挥我市文化、区位、交通、产业、资源等优势,坚持市场化、融合化、集聚化导向,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全力打造辐射周边的重要商贸物流中心、健康医疗中心、科教文化中心。
――打造生态高效的精致农业基地。抓住聊城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机遇,立足我市农业发展的特色资源,加快精致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农业精细化经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支撑体系,走出一条生产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建成精致农业先行区。
――打造全国知名的运河文化名城。以大运河(临清段)列入世界遗产为契机,加大运河的保护、开发力度,充分挖掘我市运河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创新,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融合,多层次地满足人们旅游、消费、养生、休闲等需求,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打响临清世界遗产城市品牌。
三、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十三五”时期,我市要厚植发展优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破解发展难题,构建发展新格局,拓展发展新空间。
坚持创新发展。将创新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积极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科技驱动转变,推动包括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积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新的创意、管理、技术、工艺高效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坚持协调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正确和妥善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协调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协调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坚持绿色发展。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绿色发展的根本举措,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倡导绿色文化,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努力建设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宜居临清。
坚持开放发展。进一步更新开放理念,丰富开放发展内涵,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推动高水平“走出去”和“引进来”,加大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力度,加强区域合作共赢,以开放促转型、促改革、促发展,培育发展新优势,推动实现融合发展、开放发展。
坚持共享发展。遵循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宗旨,把增进全体人民福祉、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推动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营造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的包容性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推动“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中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夯实社会和谐进步基础,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四、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推进技术、业态、产业、品牌和市场创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质量强市战略。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引导全民树立质量意识,全社会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全方位加强质量监管,实施标准化生产和服务,加速迈进质量时代。
融合发展战略。抓住区域发展战略叠出、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加速、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机遇,积极推动区域经济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信息化与三大产业融合、产业与城市融合、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融合中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五、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市要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较2010年翻一番,与全省同步完成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具体来说,我市要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得到增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达到556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达到2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左右,达到4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达到240亿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6%左右,达到5.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按照“精一强二进三”的方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6∶49∶45。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全市2/3以上规模企业设有技术研发中心,推动我市现有特色产业转向中高端。把服务业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到2020年,力争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5%左右。
――城乡发展更趋协调。统筹协调中心镇建设和农村新型社区发展,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发展有序、功能完善的现代城镇体系。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到2020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形成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体系。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完成山东省和聊城市下达的“十三五”总量减排任务。到2020年,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8m2,林木绿化率达到35%,空气环境质量比2010年改善50%左右,“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明显增加,展现生态临清新形象。
――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运河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保护与开发,打响临清世界遗产城市品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文化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达到3043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达到15950元。实施扶贫攻坚,到2018年完成现行标准下6449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推进全民参保,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增强,实现应保尽保。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六、发展布局
“十三五”时期,我市要优化市域空间布局,明确主体功能分区,形成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
根据《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临清为农产品主产区。扎实推进县域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要合理划分县域空间,确定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三类空间。重点开发区域即已经形成的城镇建成区和规划的城镇建设区以及一定规模的开发园区,包括中心城区、经济开发区及烟店镇和康庄镇的镇区,重点开发区域重点开展城镇建设和发展产业经济。限制开发区域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以田园风光为主,分布着一定数量的集镇和村庄。禁止开发区域主要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功能,以自然生态为主。
遵循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和我市实际,在市域范围内,按照“一主、两副、三轴、四区”格局进行市域空间划分。一主:指中心城区,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中心。重点做好中心城区与经济开发区统筹发展,把经济开发区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承载地。两副:指壮大康庄和烟店两个中心镇。康庄作为带动市域东部村镇发展的副中心,烟店作为带动市域西南部村镇发展的副中心。三轴:指沿临馆(陶)、临聊(城)、临高(唐)省道的三条市域城镇和经济发展轴线。四区:一是以中心城区为主要承载地的核心经济区,主要布局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二是市域西南部的轴承工贸经济区,主要布局轴承加工、商贸物流产业;三是市域东南部的现代农业示范带,主要布局农业特别是精致农业;四是市域东部特色产业经济走廊,主要布局机械装备、棉纺织及粮棉生产。
第二篇推动转型发展 打造产业新高地
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和主要抓手,着力提升传统产业、扶持骨干产业、突出优势产业、培育高端产业,重点围绕现有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节能降耗减排,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打造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优势主导产业为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四章 积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加强供给侧管理,提升产业层次,实施“244”[]产业提升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做大做强制造业,打造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5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
一、培育发展现代产业集群
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拉长产业链条,补齐产业短板,重点推动轴承、纺织等发展基础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走专业化和集群化发展之路,打造产业链条完整、集聚度高、配套能力强、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产业集群。
轴承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我市轴承产业向内涵发展、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择优扶持20家发展基础好、特色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在热处理等技术薄弱环节取得重大突破,不断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围绕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产品研发、原材料生产和供应、营销物流、电子商务、检验检测、设备制造等配套完善的社会化协作分工产业体系。引导轴承及配套产业向轴承产业园集中,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形成以烟店镇为中心,辐射带动潘庄、唐园等周边村镇的轴承产业专业区。到2020年,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世界知名的“中国轴承贸易城”、“中国轴承工业城”和“中国轴承价格指数”发布地。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依托三和纺织等企业,以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引进应用纺织新纤维新材料、延伸产业链条为重点,以高支纱、印染、高档面料、服装、床上用品等为方向,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引进国际国内著名品牌,不断提升产业档次,建成以经济开发区为中心、辐射带动金郝庄等周边镇村的纺织服装产业专业区,进一步叫响“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蜡染名城”,打造全省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专栏1:产业集群重点项目 轴承产业集群:天特轴承高精轴承数控自动连线、中轴轴承全自动轴承装配生产线、哈鲁轴承轴承生产线MES管理系统、中瑞轴承年产1万套低噪音电机轴承保持架项目、腾工轴承年产270万套关节轴承生产线、泰华轴承年产2000万套圆锥滚子轴承等项目。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三和工业园、秋华纺织1000台喷气织机、林城纺织5万纱锭环锭纺纱、即发华山针织织布漂染、日升纺织童装生产线扩建工程等项目。 |
二、壮大发展优势产业
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取向,不断完善产业发展规划,着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扶持有色金属加工、机械装备、食品医药、造纸及纸制品等四个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有色金属加工产业。以中色奥博特为依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重点发展铜箔、高精度铜板带、无氧铜线、高品质管棒材、高强耐磨铜镍锡管棒材、铜合金型材、铝型材、超级电容器、高档电子元件等产品。到2020年,形成100万吨铜加工能力,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精度铜加工制造基地和世界一流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
机械装备产业。发展内燃机配件产业,坚持走以市场带动加工制造和加工制造技术升级之路,依托恒圆精工部件、鲁联机械、继东华明机械等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档次,发展主机制造,打造国内重要的内燃机配件生产基地。发展液压件产业,依托弘发兴凯等企业,按照通用化、标准化、多样化要求,重点发展高端产品和精、特、专液压产品产业链,打造国内最大的高性能、全系列液压产品制造基地。发展数控机床制造产业,依托宏鑫机床、福临机械等企业,提升创新研发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专用机床制造基地。
食品医药产业。发展食品工业,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加大生产工艺流程改造力度,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开发各类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重点依托德能金玉米、丁马生物科技、润林牧业、东盛食品、中兴粮油、小王子食品、卫河酒业、济美酱园等企业,大力发展精品羊肉深加工、原奶及深加工、乳制品深加工、精品牛肉深加工,进一步发展粮食深加工、甲鱼深加工、肉鸡深加工、酱菜腌制、食品制造等。发展医药产业,以华润三九、合众正源、康宁药业为依托,积极推进医药保健品、注射剂、中药材系列产品的开发,丰富产品种类,强化市场营销,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打造重要的食品医药生产基地。
造纸及纸制品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重点发展纸制品深加工,推动实现林、浆、纸、加一体化发展和速度、质量、效益、环境相统一,构建技术先进、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造纸及纸制品加工产业体系,打造全省重要的造纸及纸制品产业基地。
专栏2:优势产业重点项目 有色金属加工产业:中色奥博特压延铜箔扩建、年产4万吨耐蚀耐磨铜合金管棒型材、4万吨高精度铜合金板带扩建、铜管内部挖潜及设备改造、年产300万只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等项目。 机械装备产业:弘发兴凯环保秸秆回收成套设备、继东华明年产3万套农机配件等项目。 食品医药产业:润林牧业精品羊肉深加工、乳泰牧业巴氏奶乳制品加工、丁马生物甲鱼生物产业一体化、德能金玉米年产30万吨糖及糖醇等项目。 造纸及纸制品产业:银河纸业年产40万吨高档文化用纸项目。 |
三、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高端引领,强化政策扶持,以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以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为支撑,引导资金、人才、技术、土地等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聚,促进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三五”期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充分发挥专用汽车、农业机械等装备制造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推动山东迅力、润源实业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创新研发能力,在“专、精、特、新”方面培育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打造全省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以中色奥博特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性能铜材及复合材料,研究开发高精度铜箔、高强度耐磨管棒材、高强超薄铜镍硅系引线框架带材、高效换热细径薄壁内螺纹铜管等高附加值产品。
新能源产业。以山东迅力、新兴重工为依托,大力发展新电动汽车、新能源专用车,不断丰富产品种类,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提高市场占有率。
节能环保产业。扩大产业领域,以海誉电机、丰信通风设备为依托,推动新产品开发,加快新技术、新设备应用,提升产业化水平。
专栏3: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
高端装备制造业:润源实业大型农业装备、山东迅力多品种专用车研发生产等项目。
新材料产业:中色奥博特高性能铜合金加工材产业化、瑞利金属年产4000吨晶体材料等项目。
新能源产业:新兴重工新能源工业园、润通能源光伏发电等项目。
节能环保产业:海誉电机年产100万KW高效节能电机、益和双高压转换节能电力变压器技术产业化等项目。
第五章 积极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
充分发挥文化、区位、交通、产业、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化、融合化、集聚化导向,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力争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45%左右,使我市发展成为冀鲁交界处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健康养老城市、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和运河文化旅游名城。
一、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围绕社会化服务、专业化分工、集聚化发展的目标要求,引导企业实施主辅分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综合竞争力。
现代物流业。优化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拓展服务功能,完善服务网络,加快提升物流业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服务水平。依托公路、铁路枢纽,建设大型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构筑公铁一体化、功能齐全、高效便捷的物流网络平台。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壮大青港物流、铁临物流、通达物流、盛荣物流等现代物流企业。培育健全货运代理公司、配载点、混业经营机构、货运经纪人、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到2020年,基本建成体系完善、结构合理、辐射周边的现代物流网络,成为冀鲁交界处重要的物流中心。
电子商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服务,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与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网络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检验检疫、信用评价等环节的集成应用。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积极发展集交易、支付及相关商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广电子商务应用,鼓励大中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引导小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规范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
金融服务业。不断优化金融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银行、风险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担保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入驻临清,设立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拓展业务。着力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基金互助社、投资公司等健康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商业保险业,支持和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开拓新险种,不断扩大商业保险覆盖面。
商务服务业。围绕轴承、纺织等优势产业以及文化、饮食等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会展、咨询、广告设计、律师、会计、审计、公证、信用评估、厂房(设备)租赁、人员培训等现代商务服务业,培育一批知名商务服务企业和机构,打造2-3个商务服务中心。
信息服务业。以提升信息化和互联网应用水平为重点,积极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等新兴信息服务业,加快建立各种商务交易活动的综合网络信息服务业平台,大力发展网上购物、网上交易、电子在线支付、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智慧工厂、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科技服务业。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发挥临清轴承、纺织、机械装备等特色产业集群优势,依托各类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大力培育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和认证技术服务、工业设计、技术人员培训等专业服务业,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新型科技服务业态,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服务体系。
专栏4: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
现代物流业:临清“内陆港”、铁临物流中心、临清海关监管场站、通达物流产业园、润源物流产业园、烟店轴承产业园仓储中心等项目。
电子商务业:电子商务产业园、烟店轴承电子商务服务基地等项目。
商务服务业:烟店轴承市场升级改造、铁临物流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项目。
科技服务业:联邦轴承服务中心、洛轴科技山东分院、凯美瑞轴承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项目。
二、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以规范服务标准、提升服务质量、方便城乡居民生活为目标,以加强供给管理、丰富服务产品、提升服务层次为重点,全面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和日趋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商贸服务业。完善城乡商贸网络,优化城乡商贸空间布局。古城区以古城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为原则,提升完善商业基础设施,重点发展有古运河韵味的临清美食、特色商业及旅游纪念品经营等产业;支持临清美食“走出临清”,打响临清美食品牌。老城区以满足市民消费需求、提升城市品位为原则,以特色商业街区建设为抓手,重点改造提升运河半岛商贸区、红星路商业街、曙光路中段美食商业街。新城区以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着力打造冀鲁交界处的商品集散地、人流聚集地和信息服务中心,重点在城南城东新区和烟店镇发展高档商业综合体、轴承等大型专业市场、星级酒店和特色美食街(城)。支持中小超市、便利店等社区商业加快发展,鼓励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培育一批有区域影响力的商贸流通企业。积极构建大商贸格局,全面提升我市的区域影响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冀鲁交界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
文化旅游业。充分挖掘我市优势文化旅游资源,走文化旅游多元化发展之路,努力打造运河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带。一是以古运河开发和保护为主线,以世界遗产城市品牌为依托,以中洲运河古城文化旅游区和三和民族文化园项目为重点,深度挖掘古运河文化,着力打好明清市井休闲文化牌,打造明清市井文化活态博物馆。二是以甲鱼养殖、济美酱菜等特色产业,金鼎、银座、桑树园等商圈为依托,加快开发工业观光游、休闲购物游等旅游产品。三是以温泉、美丽乡村、农业观光等特色旅游资源为依托,重点提升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葡香园欢乐世界、海棠家园、古沙洲森林公园等乡村旅游项目的观赏价值、体验价值、教育价值和保健价值等,加快完善硬件设施和旅游服务功能,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周边地区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健康服务业。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举办的原则,积极完善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等服务体系。依托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临清市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推动中医医疗保健、健康养老以及健康体检、咨询管理、体质测定、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较快发展,重点培育健康养老、休闲养生等重点业态,构筑覆盖城乡的健康医疗服务体系,打造辐射周边的健康医疗服务中心。
养老服务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推动以老年生活照料、产品用品、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娱乐、老年旅游等为主的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统筹规划发展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培育老年养老机构,探索发展农村互助托老院。推进医养结合,鼓励发展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便捷的服务。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房地产业。合理有序安排房地产开发,加快房地产去库存,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以解决中低收入人口住房为重点,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及普通商品住宅。加快发展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工业地产等,完善内部配套服务设施,拓展房产业发展空间,提升房地产业发展层次。提高房地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建筑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加快推进房地产业现代化。
社区家庭服务业。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满足居民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为目标,积极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托幼、母婴护理、社区照料和病患陪护等服务,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加强智能呼叫中心系统、社区管理安保系统建设,支持便民利民社区服务设施和各类网点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家庭服务市场和经营机构。加快建设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
专栏5: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项目
商贸服务业:顾家商业中心、豪翰商贸城、齐鲁三农产业城等项目。
文化旅游业:以中洲运河古城为中心的运河文化旅游区、以古沙洲森林公园为中心的生态旅游区以及南部新区体育文化公园、海棠家园、海泰农业生态园、汇川养殖专业合作社旅游区、运河丁马休闲养生、三和民族文化园等项目。
健康服务业:市医护型养老保健服务中心、华美医疗健康产业园等项目。
三、提升发展农村服务业
围绕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农村市场,推动农村服务业上规模、上水平。
农村金融保险业。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农业科技服务业。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有效对接。加快农机合作社发展,提升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支持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以农业生产经营为重点,逐步形成连接国内外市场、覆盖生产和消费的信息网络。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
农村商贸物流服务业。完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支持大型涉农企业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龙头企业、大型连锁超市、工业企业、学校等对接。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
农村社区服务业。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以方便群众、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积极引导各类服务资源进社区,重点发展餐饮业、零售业、文化体育业、休闲娱乐业以及幼儿园、老年休闲照料等服务业,积极扩展社区服务内容,不断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第六章 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保障能力为重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力推进以精致农业为主题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支撑体系,走出一条生产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
紧紧抓住聊城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机遇,立足我市农业发展的特色资源,加快精致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精细化经营。加强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大力培育名优特农产品和区域名牌产品。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组织开展农科对接、农金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活动,推动农工贸一体化发展。积极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加”生态农业新模式。依托各类园区和基地,加快发展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力争到2020年,建成2-3家省级及以上标准精致农业示范区,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100个、绿色食品总数达到200个、新增认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
二、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
坚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我市农产品主产区的功能定位,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生产。按照“整合项目、聚集资源、综合示范、成方连片”的思路,开展涉水涉地资金整合,统筹使用资金,集中力量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机耕道路、配套电网林网等建设。重点推进涉水涉地高标准农田资金整合项目、高产示范田建设项目,探索高产栽培的新技术、新途径,提升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和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巩固农业稳产高产的基础。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6.9万亩。
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稳步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巩固“吨粮田”成果。“十三五”期间,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40万亩以上,保证粮食安全。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扶持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推动畜牧养殖基地建设,壮大肉羊、奶牛、肉牛、生猪、家禽、肉驴养殖规模,以润林牧业、临康养殖、明越养殖、乳泰牧业为依托,以润林牧业年产60万只湖羊养殖、乳泰牧业年产2.4万吨原奶等项目为支撑,打造全省重要的畜产品繁育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湖羊养殖基地。推进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建设,依托丁马生物科技推广发展甲鱼养殖,建设省级丁马科技示范园区,打造北方最大的甲鱼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推动瓜菜果菌药种植基地建设,加强设施农业和品牌农业建设,提升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先锋办事处西瓜,刘垓子韭菜、代湾中药材,康庄、魏湾大蒜,油坊蔬菜,冯庄芹菜、芫荽等蔬菜种植;积极推进八岔路镇的富士苹果,唐园镇的黄金梨、麦黄杏,新华办事处的优质葡萄、樱桃等优质果品规模化发展;扶持鑫兴银杏大观园林场、新华百果园、金郝庄矮化砧苹果示范基地、李官寨黄金梨专业合作社、宝清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群凤热带水果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率先发展。
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分类推进,不断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少于600人。支持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返乡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各类农业服务组织,加快形成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骨干,农业重点企业为龙头,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到2020年,力争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创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50家、聊城市级标准家庭农场10家。
五、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战略定位,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现状,积极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稳定发展粮棉油生产,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突出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地区集中,构建“一带两园三区”特色农产品产业板块(见专栏6),实现农业生产集聚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
专栏6:“一带两园三区”农业产业布局
“一带”:指沿黄河故道绿色果蔬产业带。
“两园”:指新华万亩生态果品园、唐园万亩生态梨园。
“三区”:指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区、现代中草药规模种植示范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
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推进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健全市、镇、村三级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到2020年,确保农产品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与聊城市同步成功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第三篇推动协调发展 构建均衡融合新格局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增强城乡发展的整体性,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七章 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
遵循“市域统筹、协调发展”理念,推动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一、推动城乡统一规划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完成新一轮城镇总体发展规划修编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绿地水系专项规划》、《道路交通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进行统一规划,促进城乡之间分工合理、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实现市域范围内的空间集约利用、要素有序流动、资源合理配置、服务有效覆盖,提高城乡发展的整体性、平衡性和协调性。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严格依据规划实施城乡开发建设,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做大做靓中心城区,提升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集聚功能。保护提升古城区,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注重历史文脉传承。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补齐农村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构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的一体化,提升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水平。
三、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校舍标准化建设,加快实施“全面改薄”工程。继续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加快全民医保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政府补助标准。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资源统筹配置,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联网对接,让更多农民群众过上现代文明的幸福生活。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走集约、智能、生态、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构建城区、中心镇、镇驻地、农村新型社区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合理分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制度,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制度。改革城镇住房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使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有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二、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大力实施“南展东扩”战略,加快中心城区发展步伐,积极构建“三城五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围绕古城保护开发,按照“双轴、三区、两节点”[]的空间布局,深度挖掘运河文化资源,充分彰显运河文化内涵。围绕老城改造提升,突出商业文化、美食文化两大特色,建设一批辐射全市、影响周边的高档大型专业市场、购物中心和特色商贸街、美食城,完善配套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使老城区展现新的风貌和魅力。围绕建设现代化的南部新区,加快建设济津河公园、中心商务区、五星级酒店、高档商住小区等一批重点项目,统筹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类公共设施,积极打造功能齐全、品质高端、宜居宜业的滨河新城。围绕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突出主导产业,完善园区配套功能,健全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统一高效的信息平台、技术中心、环保设施,打造人口集聚、产业繁荣、生态良好、功能完善、产城融合的现代园区。
三、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遵照“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新理念,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统筹城市发展资源,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推进智慧临清建设。加强城镇水源地保护和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确保城镇供水安全。推进防洪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排水与暴雨外洪内涝防治体系。加快推进城市清洁能源供应设施建设,扩大清洁能源应用。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和污泥无害化处置。完成城区综合管网普查工作,建立地下管网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建设管网改造工程、供水设施新建与改造工程、河道循环用水工程、雨水污水管网工程和城东区供水管网工程。加强城区道路建设,提高城市交通通畅水平。推进城区绿化,提升城市环境承载力。对全市地名资料包括历史地名、现有地名、地名标志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外业作业,对不规范的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完成城市街道标牌和道路交通指示牌的设立和维修,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
专栏7:城区道路建设工程 兴临路(温泉路至红旗渠街)、曙光路(青年路至银河路)、永济路(温泉路至元仓街)、启秀路(温泉路至青年路)、永青路(温泉路至银河路)、银河路(三干渠至东环路)、育新路(龙山路至古楼东街)、清渊街(龙山路至干渠西路)、福康街(新华路至干渠西路)、青年路(站前路至东环路)、新华路(温泉路至南环路)等道路的新建,建设总长度34千米。完善城区交通快速通道,实施北外环[]、南外环路维修、东三环改建升级项目。 |
四、推动镇域经济特色化发展
坚持精致秀美、宜居宜业、环境整洁、管理高效的原则,推进中心镇建设。以烟店镇省级示范镇、康庄聊城市示范镇为引领,探索“镇园一体、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引导周边农村人口向中心镇集中。优化中心镇布局,推进镇级行政管理体制试点改革,有序实施镇级行政区划调整,提升中心镇综合实力。加强镇驻地建设,实施小城镇提升工程,分期分批实施各镇驻地改貌工程,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配套,努力打造镇驻地的全新形象。
鼓励镇域特色化发展,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的原则,选准着力点和突破口,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尽快形成具有明显特色优势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在坚持镇域特色发展的同时,鼓励和支持特色产业相同或相近的镇、办事处组团发展。
培育发展“特色小镇”。扶持集约化、高端化、绿色化的新型企业社区、创新创业空间和特色产业平台发展“特色小镇”,使其向“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方向发展,重点支持松林古典家具特色小镇、运河丁马·甲鱼养生文化特色小镇等发展。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农业要强、农民要富、农村要美”的发展目标,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一、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公共事业、改善人居环境、加强民主管理为重点,以发展精致农业为引领,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抓手,以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为动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挖掘农民增收潜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价值增值空间,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农村改水改厕改暖工程,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推进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放在首位。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提升主要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强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资金投入和机制创新,加强农村公路安全保护设施建设。发挥好北斗监控系统作用,加强对农村客运车辆的实时监控,确保农村客运车辆和农村校车运行安全。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集约化改造,完善农村客运网络布局。加强信息基础建设,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逐步实现村庄全覆盖。
三、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重新进行村庄行政区划,优选重点投入建设的村庄,实施政府重点投入扶持,提高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吸引和服务周边村庄,推行大社区制,成立新的行政管理机构,为合村并点奠定基础。在条件成熟的集聚村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按照先易后难,先重点试点、后有序推广的原则,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合村并点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逐步把传统村落改造为拥有现代文明的农村新型社区。农村新居建设要把满足农民群众实际需要放在重要位置,做到布局统一、设计科学、生活宜居。注重特色村庄的保护保留。支持松林镇亢庙村创建全国“美丽乡村”。
第四篇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生态临清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临清。
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一、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加强电厂等重点行业和企业排放检测力度。加大城区工业大气污染源搬迁力度,建立人口稠密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设立重点区域烟尘控制区。采取综合措施禁止焚烧秸秆。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建立网络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监测体系,严禁排放不达标的车辆上路行驶。加强城市扬尘污染防治,落实城镇工程施工现场环境管理的相关规定,推行文明施工,降低扬尘污染。到“十三五”末,空气环境质量比2010年改善50%左右,“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明显增加。
二、改善水环境质量
以饮用水水源地和流域水污染防治为重点,促进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十三五”末,我市省控重点河流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水功能区和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不低于90%,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城区饮用水全部改为地表水,建立起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划定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地,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监管。实施饮用水源地定期监测制度,加强饮用水源地有毒有害污染物尤其是有机污染物的监控。
全面实施污染源治理和稳定达标工程、中水截蓄导用和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对马颊河、卫运河、小运河的污染进行全面综合治理,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临清段干流水质不受污染。实施污泥处置设施和污泥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加强废水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水排放。到2020年,全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新开发区域实现雨污分流。
三、加强土壤环境保护
规范土壤环境管理,制订土壤污染防治规划。进行典型地区土壤污染成因调查、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与安全区划,明确全市土壤污染优先控制区域及控制对象。选取具有典型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耕地开展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程。搬迁企业必须做好原厂址土壤修复工作。切实解决农地膜污染问题。实施农业“两减三保”[]面源污染控制行动计划,到2020年,实现农用化肥施用量零增长。
专栏8:环保类重点项目 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碧海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城区污水管网工程、德运环保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 |
四、加强固体废物管理
加大对重点企业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抽查、监督力度,监督企业将所产生的危险废物交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到2020年,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废弃放射源安全收贮处置率均达到100%。
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重点提高建筑垃圾、粉煤灰、锅炉灰渣等固体废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建立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系统,加强对电子废物尤其是进口电子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的监管。到“十三五”末,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完善垃圾收费制度,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改革。到“十三五”末,全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强化放射监管,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电磁辐射污染问题,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全面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以节能、节水、节地为重点,形成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
一、加强能源节约利用
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抓住聊城列入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的机遇,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加大节能减排投入,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落实用能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先进技术和材料应用,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到2020年,实现万元GDP能耗逐步降低,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物的比例达到50%左右,公交车、出租车使用天然气和电力的比例达到90%以上。
二、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
加大工业节水力度,大力发展节水型工业,逐步关停高耗水且效益低的工业企业。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高耗水行业用水限额制度。在钢铁、纺织、造纸等重点行业推广废水循环项目。到202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以上,单位GDP水耗控制在96m3/万元。提高农业水利用效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至0.63以上。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节水配套设施建设,开展节水型社区、节水型学校、节水型机关创建活动。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到2020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50%。
三、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利用
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开展闲置废弃工矿用地复垦工作,解决工矿废弃地闲置浪费问题,有效增加复垦耕地面积。
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执行“占一补一”政策。确保我市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98.68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88.3万亩,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不低于1.34万亩。
专栏9:资源节约类重点项目 漳卫河雨洪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临清市未利用土地开发整理 等项目。 |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原则,促进生产生活全过程的低碳化、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一、强化碳排放管理
推广低碳生产方式。调整能源结构,加强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控制煤炭使用,大力引进天然气和非化石优质能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到2020年,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60%以下。严格落实煤炭消费总量平衡、增量控制,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有效控制能源电力、造纸等重点行业碳排放。加强高压电网和智能电网建设,实现节能低碳电力调度。落实碳排放权分配及交易制度。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通过广泛宣传、示范、引导等手段,着力提高全社会的节约意识、绿色意识、循环利用意识,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各环节落实全面节约,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过度消费,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引导政府、企业和个人绿色低碳消费,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深化落实“限塑”措施。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与新能源产品、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大力推行绿色低碳出行,实行公共交通优先,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执行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推进充电站(桩)网络建设。
二、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
按照循环型产业体系要求,在生产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在生产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末端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各项生产要素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配置,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综合效益最大化。鼓励企业间、产业间建立物质流、资金流、产品链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联合体,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间循环链接、共生耦合。
按照“存量改造、增量构建”的原则,在工业生产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全面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再生”的循环型生产方式。围绕重点行业,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技术、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和示范模式建设。重点建设1个生态工业园区,培育20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8种循环经济示范模式(见专栏10),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向低投入、低排放、低消耗和高效益转型。
在农业生产领域,要通过推行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推动我市农业向产业化、市场化、功能多元化、标准化等方向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
专栏10:循环经济发展重点 生态工业园区(1个):经济开发区。 循环经济试点企业(20家):中冶纸业银河有限公司、三和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临清大唐热电有限公司、运河热电有限公司、德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德能金玉米有限公司、润林牧业有限公司、丁马甲鱼生物有限公司、凯美瑞轴承有限公司、康丰有机肥有限公司、沃源有机肥有限公司、亿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康泉化工有限公司、大唐水泥有限公司、金润建材有限公司、奥森园木业有限公司、福人北方木业有限公司、卫河酒业有限公司、宏宇生物柴油有限公司、临清德运环境有限公司。 循环经济示范模式(8种):以中冶纸业银河为重点的造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三和纺织为重点的纺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德能金玉米为重点的农产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润林牧业为重点的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丁马甲鱼为重点的“农-渔”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大唐电力为重点的电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轴承产业为重点的轴承再制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卫河酒业为重点的酿酒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一、强化生态空间管控
按照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生态建设的主要地区如河湖湿地、城区水系绿化带、地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地下水源保护区、林地等空间划为禁止开发区域。强化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功能,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细化管控措施,严禁开发建设,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二、建设生态临清
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开展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以及环境友好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多层次的生态创建活动。推进海棠家园、古沙洲森林公园、海泰农业生态园等项目建设,形成绿色农业生态环境和旅游品牌。到“十三五”末,力争所有镇办全部创建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乡镇。
加强水系生态建设。重点围绕“两干五横两区”[]建设现代水网生态保护体系。实施河道生态治理,恢复河道生态基流,涵养地下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生态水系治理,加强河湖连通,推动建设具有绿化、净化水质和恢复生态多样式的生态护岸,建设清水走廊、生态长廊。恢复城市河湖面积,逐步退房还河、退地还水,全面改善城乡河湖和地下水质。
加强城区核心漏斗区、其它超采区生态修复工作。扎实开展地下水超采治理,城北水库建成后,关闭所有自备井,从严控制新开采地下水,规划实施地下水补水工程,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抓住聊城争创国家森林城市的机遇,大搞植树造林和绿化工程,加快实施水系绿化、城市绿化、沿河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围村林等重点工程。实施以长江防护林工程为主的绿色长廊建设。抓好南水北调主干线及漳卫运河、三干渠、裕民渠、胡姚河、戴颜渠等我市境内所有引黄干渠堤岸绿化的水系林业生态建设。提高主要干线公路和县乡公路两侧的绿化水平。实施镇村绿化,提高林木绿化率。
第五篇推动共享发展 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要求,格外关注弱势群体,坚守底线、补齐短板、完善制度,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全市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建设幸福临清
民生乃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快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切实解决教育、就业、医疗卫生、收入分配、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等问题,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打赢脱贫攻坚战
按照中央“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基本要求,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精准扶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以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发展能力为重点,因人因地施策,逐村逐户制定扶贫攻坚计划,把扶贫责任落实到人,逐级签订责任状,实行最严格的考核问责制度。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通过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和转移就业脱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行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确保扶贫对象与全市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努力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十三五”时期,年均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创业支持力度,推进创业园区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扶持等全链条服务。构建大众创业平台,利用“互联网+”,发展众创空间,促进网络众创平台建设。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方法,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实现二者良性互动。营造公平就业环境,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统筹推进重点人群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和返乡创业,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强化职业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
三、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城镇居民增收长效机制,改进和完善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协调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最低工资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家庭工资性收入。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共同富裕。
加快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以住房、交通、通信、卫生保健消费为热点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加快由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向追求高档需求转变,由重视生活水平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提高转变。积极拓宽消费领域,加强消费政策引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释放消费潜力,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增加即期消费。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把育人为本作为发展教育的根本要求,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发展教育的核心任务。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到2020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基本实现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按学科配备教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所有中小学校舍达到省定标准;实施农村中小学放心食堂建设工程,使全市农村中小学食堂条件得到全面提升;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基本消除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和城区“大班额”,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保障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与城镇居民子女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重视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十三五”期间特殊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格局,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0%以上,学前一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9%。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大对普通高中的政府投入,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和育人方式多样化,实施实验高中改扩建工程,率先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中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把我市工业学校建成省级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市级示范性实训中心。逐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支持聊城幼儿师范学校升为专科学校。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政府主导、部门指导、单位主体、社区联动、公民参与”的终身教育工作机制。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加强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
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维护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质,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完善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县乡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计划生育等服务网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健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机制。建立健全政府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机制。普及健康知识,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保障重点人群合法权益。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建设老年人活动中心,做好老年人养老、医疗、维权等工作,逐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加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提高残疾人的生活、医疗和住房保障能力和水平,保障残疾人权益。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把食品药品安全作为民生问题的重之中重,以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公共安全水平为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程监管理念,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的安全监管,有力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大我市公共体育场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全民健身公园的建设力度,推进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实施南部新区体育中心项目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规范各类体育协会社团发展。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加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加快完善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制度整合和城乡统筹。建立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参保缴费约束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巩固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医疗保险城乡衔接和区域转接机制,全面推动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逐步建立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合作机制。坚持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鼓励发展商业保险,多层次提高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建立工伤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体系,推进工伤康复示范平台建设。健全失业保险政策体系,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水平,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积极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实现生育保险制度全覆盖。
健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社会救助标准、低保标准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联动机制,逐步提高农村低保和城市低保标准。鼓励支持社会慈善、志愿服务、法律援助,提高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完善救灾补助项目,提高救灾补助标准,实现村居以上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全覆盖。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城乡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力度,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多层次的政策性住房体系。“十三五”期间,新增公共租赁住房1530套,实施棚户区改造1934户。
此外,在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结合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做好“双拥”共建、优抚安置、人防、消防、广电、档案、防震减灾、史志、气象、工会等工作。
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解决突出治安问题和满足群众平安需求为导向,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为目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统筹推进平安临清建设,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到2020年,实现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运行有序,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法治环境更加优良。
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群众权益保护机制,推进治安保险、综治大巡防,探索维护基层平安稳定机制。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规范传播秩序,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健全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快速反应、科学处置能力。
健全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
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织密“社会面、城乡社区、内部单位、重点行业群体、信息网络、公共安全”六张防控网。形成点线面全覆盖、人防物防技防无缝衔接、打防管控一体化运作的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体系。
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建设市、镇(街道)两级社会治理综合信息中心,统一整合政法、综治、信访、维稳、公安、司法、民政等职能部门资源,构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信息化综合平台。推进视频监控全覆盖工程建设,提升对“人、车、物”感知控制能力。
三、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加大矫正帮教力度。加强社区矫正中心建设和管理,加大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建设过渡性安置基地,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帮教刑满释放人员,促使其尽快融入社会。
加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在做好传统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同时,聚焦劳资、医疗、环保等重点领域矛盾纠纷,健全动态排查预警机制;建立专业化、职业化人民调解员队伍,依法及时化解纠纷。
推进普法依法治理。推动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推动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将经济困难标准调整为低收入标准,重点做好农民工、残疾人、未成年人、军人军属等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建立法律援助参与申诉案件代理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参与刑事和解、死刑复核案件办理机制。
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职能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和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有效预防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深入开展交通安全整治,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强化职业卫生监管,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用人单位负责、行业规范管理、劳动者监督的职业病防治体系。
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健全市、镇、村“三级”监管网络,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和监管责任,加强全程风险控制,着力强化食品药品安全行政监督体系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应急体系建设、信息化体系建设和监管队伍建设,逐步建立起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全市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
第六篇推动文化发展 提升临清软实力
发展文化事业,提升运河文化品牌影响力和城市美誉度,增强文化软实力,打造先进文化凝聚力强、公共文化服务力强、文化产业竞争力强、区域文化影响力强的魅力临清。
运河文化是临清的特色文化,是临清地方文化之魂,把握运河申遗成功的机遇,大力传承运河文化,加大运河的保护、开发力度,把运河打造成为展示我市历史与现实的载体,整合旅游亮点,提升运河的脊柱作用,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以大运河(临清段)列入世界遗产为契机,切实挖掘保护运河文化资源。实施运河钞关二期工程,恢复原有的历史风貌,对周边古建筑、古民居进行修缮,完成魏家湾分关修缮,建成京杭大运河上唯一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钞关文化展示区;编制大运河遗产(临清段)保护规划、钞关古建筑群保护规划,对大运河、中洲古城及清真寺、鳌头矶、舍利宝塔的保护进行全面规划。修缮月径桥、二闸,提升会通河临清段保护成效,扩展临清运河文化内涵,提升和彰显临清的运河文化底蕴。
二、开发利用运河文化资源
开发优质旅游产品,突出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注重一体发展,建设文化带、生态带、景观带。建设运河文化产业带,以会通河临清段为轴线,以城区为重点,以运河两翼广大地区为发展空间,以沿河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基点,整合开发运河文化资源,把会通河沿岸建成一个集遗产保护、自然生态、民俗风情、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特色突出、内涵丰富的文化产业带。丰富城市规划展览馆、文化馆、博物馆、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季羡林先生纪念馆、张彦青艺术馆的陈展内容,创新服务功能,使之与临清剧院、运河文化广场相呼应,形成集参观、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产业中心。创新发展方式,将现代消费方式和传承历史相结合,同步做好沿线休闲农业、工业等组合发展和高质量开发,增强整体竞争力。
重视民间文化,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加强古城、历史街区、古村落、名人故居以及乡土传统文化遗产等的挖掘、保护与开发,开展乡村记忆工程,塑造建筑遗迹文化、市井休闲文化、商业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深度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把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形象整体策划之中,以文化彰显城市个性,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质。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公共文化,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文化设施完善、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兴旺、体制创新领先,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力争建成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市。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抓阵地、重实践、树典型”,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遵德守礼、崇德向善。倡导信用文化,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完善企业信息公示和“黑名单”制度,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积极培育廉政文化,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践行正确价值观,树立廉洁价值理念,在全社会形成清廉光荣、贪腐可耻的氛围。大力宣传敬业奉献、见义勇为、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模范人物。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着力构筑全市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文化,最大限度凝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强大合力。
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进一步提升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高标准建设和完善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推进新一轮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响”等重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创新公共文化运行机制,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集中配送等方式,提高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服务效益。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民间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继续做精做强消夏文化艺术节、京剧票友艺术节、农民艺术节、广场舞大赛等标志性品牌活动,打造一批富有临清特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
三、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发挥大企业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作用,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建立融汇京剧、曲艺、民间文化、手工艺、武术、山东快书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艺基地,以永祥贡砖、魏湾贡砖等为依托的临清贡砖生产基地。积极进行大型影视剧和文艺作品创作,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有效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实现临清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到“十三五”末,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具有较强竞争力、富有临清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第七篇推进创新改革开放 增强发展动力
突出创新引领的核心地位,提高改革行动能力,坚持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创新的新活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泉。
一、明确创新主攻方向
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选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现代农业技术、节能降耗技术、低碳环保技术等。加大对关键性、战略性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再创新力度,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优势产业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培植强有力的创新主体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大企业为创新资源的核心载体,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中小企业申请利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资金。鼓励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创建。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支持大企业申请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建设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围绕产业战略需求开展基础研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制定鼓励企业创新的激励政策。完善创新的退出机制,将政策扶持的重点放在促进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上。
三、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政策引导,推进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联邦轴承商务服务中心、洛轴科技山东分院建设。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示范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专业化服务能力和网络化协同水平。开展面向全市中小企业的专项服务行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设计、信息、研发、试验、检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服务,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扩大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领域,规范中介服务市场,促进各类专业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四、强化创新支撑
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利用PPP模式[]建设科技馆。支持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吸引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到我市建立技术研发合作机构。强化创新工作人才支撑,培育形成一支自主创新能力强、服务社会意识强、引领带动示范性强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完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创新文化氛围,大力弘扬创新精神,营造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氛围,鼓励各类创新人才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形成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社会风尚。
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核心,围绕破难题、增活力、创优势、促发展,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释放改革红利,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力。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在市场准入、融资服务、财税扶持、土地使用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不断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着力消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加强科技管理统筹和部门协同。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将结构性减税政策落实到位。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
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发展普惠金融,加强针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的金融服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改革创新和规范发展。以扩大抵押物范围等方式推进融资模式创新。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促进投资主体市场化、多元化。积极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
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完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和交易平台,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推进供给侧改革。以提高供给质量为目标,加快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处置“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估、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为先进产能腾出空间。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落实价格、社保等领域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降低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使优质企业增强竞争力。化解房地产库存,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积极对接中央、省和聊城市减少或下划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精简审批项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加强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全面贯彻依法行政。坚持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推进公职律师工作,推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普遍配备公职律师,完善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机制。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加强和改进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健全严格的财务预算和审计制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
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
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推动新闻发布制度化。
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扶植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相结合。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逐步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分配差距。完善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工资指导线制度、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调整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结构,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深入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
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和分级诊疗制。推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促进医疗资源向农村流动。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以刚性约束促进绿色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体制创新推进生态临清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水流、林地、荒地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
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落实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的各项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立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健全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积极有效引进境内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建立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培育壮大外贸主体。大力引导三和纺织、哈鲁轴承等重点出口企业转型升级,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对成长性好、产品竞争力强的中小出口企业,从融资、信保等方面实施倾斜政策,予以重点支持。
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大同海关、商检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完善跨部门、跨地区的协作机制。加快开放口岸建设,深化与青岛港合作,支持青岛港临清营销中心拓展外贸业务,建成青岛港临清内陆港。积极争取设立海关监管场站,为进出口企业提供通关便利。建立贸易服务平台,为出口企业提供退税,促进外贸业务回流我市。
积极发展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用“互联网+外贸”实现优进优出。培育跨境电子商务主体,支持生产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健全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推进外贸营销手段创新,扩大海外营销渠道。
搭建对外交流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鼓励出口企业加入“在线广交会”、阿里巴巴、中国电子商务网等著名第三方贸易平台。积极开展对外友城合作,通过友城交往开创经贸合作新模式,搭建对外合作新平台。建立外经贸公共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机制,开发建设一批基础性、公共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形成高质量数据库。
推进境内招商。推动境内招商向专业招商、精准招商转变。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思路,引进相关配套产业,拉长产业链,促进形成产业集聚,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创新招商方式,发挥商会组织作用,依托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突出产业招商、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团组招商等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力争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走借力发展的路子。推进全方位招商,组织实施科技合作专项招商活动,加大金融行业的招商力度,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的力度。重视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多渠道多方式搜集各方信息,做好项目库、客商库、线索库等信息资源库建设。
推进境外招商。发挥产业优势,依托龙头企业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提升价值链。以新技术、新产品引进为重点,面向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实施定向招商。注重引导外资投向,鼓励外资投向教育医疗、社会事业、市政设施等领域。突出重点引资市场,巩固与港台、日韩等主要外资来源地的合作,进一步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积极争取世界500强等跨国公司设立战略投资项目、研发机构和地区总部,建立生产制造基地、物流配送基地,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着力推进引资与引智并重,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引人才,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发挥纺织服装、轴承制造等产业的比较优势,指导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资源供应地,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加强对相关政策的研究和信息收集工作,对外向型企业开展专项业务指导,帮助企业特别是生产加工型企业“走出去”,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转移过剩生产能力。鼓励企业到境外设立营销网络和加工贸易企业,支持三和纺织等企业在全球布局产业链。
依托中原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平台,加快推进临清与“一区一圈一带”各地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相关产业、生态建设、信息化等方面一体规划,错位发展,差异竞争,努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发展、协同发展。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拓展发展空间。
推进发展规划一体化,强化临清与“一圈一带”各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空间发展规划的衔接融合。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依托京杭运河发展轴和德聊菏发展轴,加强与西部各市的贯通联动,加强区域间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协同发展,依托骨干龙头企业,坚持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加大环境同治力度,主动与邻边各市县对接,建立标准统一、横向联合、协同有序的环境监管一体化平台,深化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控合作,促进区域内空气质量整体水平逐年提高。推进信息一体化,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周边各地共建高速互联网络,以信息一体化为载体促进我市同“一圈一带”内各市的一体化融合发展。
的深度合作
依托中原经济区国家级战略平台,充分发挥临清在冀鲁交界地区交通、商贸、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增强经济、文化、卫生、教育对周边的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区域综合交通节点城市,加强与中原经济区各市合作,积极推进重大交通项目,不断提高交通一体化程度。充分享受国家中部地区优惠产业政策,积极争取享受国家中部地区财政政策。
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沟通与交流,积极承接京津功能转移的产业,构建区域间无障碍的合作机制,加快推进区域间交通互联、产业互补、要素共享,实现区域合作共赢发展。抢抓“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机遇,加快推动纺织、轴承等产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和集聚发展,实现“国际化”提升。
第八篇完善保障机制 强化规划实施
坚持以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要素保障能力为支撑,突出重点项目带动,完善规划实施体制机制,确保规划的各项任务措施得到贯彻落实。
第二十二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体系,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一、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积极对接“一区一圈一带”交通网,统筹各种交通方式发展,大力发展快捷交通方式,构建高效便捷的立体大交通体系。构建“两纵一横”高速公路网,规划研究清河(青银高速)经临清至莘县(莘县至南乐高速)沿省界高速公路,争取列入省交通规划。加强干线公路建设,完成西窑-西温、烟店-馆陶县魏僧寨镇2条省际通道建设项目,完成漳卫河新先锋桥和北外环建设,对S258聊临路、S260临冠路等5条省道进行大修和改建,提高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改造农村公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提升12条公路技术等级,改造大中型危桥15座(见专栏11)。发展铁路交通,开通临清始发到青岛的旅客列车,积极争取京九高铁在临清设立站点,规划研究济南经临清至邢台铁路,争取列入省铁路建设规划。发展航运交通,适时启动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复航前期工作,规划建设临清码头。发展通用航空,积极争取临清通用机场项目列入省民用机场建设规划。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提升公交换乘枢纽,提高城乡公交信息化管理水平。完善交通枢纽,建设临清汽车新站工程。
专栏11:现代交通类重点项目 干线公路新建工程:西窑-西温省际通道、烟店-馆陶县魏僧寨镇省际通道。 干线公路桥梁建设工程:漳卫河新先锋桥。 干线公路大修和改建工程:S258聊临路;S260临冠路;S315永馆线临清郭屯至临清冠县界段、石槽至郭屯(东三环)段、临清夏津界至临清石槽段。 农村公路升级工程:魏烟路、松斗路、城南公路、燕英路、王集-樊庄、孟口-牛张寨、杨二庄-西桥、临冠路-娄塔头、司洼-大辛庄、张洼-戴湾、戴湾-大辛庄、临高路-野村寨。 农村危桥改造工程:丰圈桥、西桥桥、牛庄桥、尚店桥、颜庄东桥、贾牌桥、烟店桥、孔集桥、丁马桥、十里东桥、高桥桥、庞庄东桥、姚庄桥、吴沿村桥、吕庙桥。 |
二、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坚持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能源供给与能源需求相匹配的原则,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推进燃煤发电项目优化整合。实施小热电机组“上大压小”关停和改造,建成大唐临清2×350MW热电联产项目,规划建设中色奥博特2×600MW热电联产工程。
加强电网改造。抓住“外电入鲁”机遇,加强与省电网的衔接,优化输电网结构,规划新建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6座;新建220千伏架空线路23.5千米,110千伏线路142.34千米(见专栏12)。
加强燃气利用。加强燃气管网建设,建设城市高压管网工程和周边乡镇燃气管网;对现有门站系统进行调整和升级改造,加大CNG加气站和LNG加气站的布设力度。到2020年,力争天然气消费比重提升到12%以上。
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光伏入户工程。推进德运环保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到2020年,力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消费比重提升到15%以上;新增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17万平方米;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达到30.45MW。
专栏12:电网建设项目 卫河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华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烟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温景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兴源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官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卫河220kV变电站110kv配出工程;姚庄110kv输变电工程。 |
三、推进现代水利建设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的原则,深入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强化水资源管控,完善全市供水网络,提升蓄水灌溉和防洪能力,促进用水方式转变和水生态环境改善,至2020年,初步构筑起安全、稳定、可持续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雨洪资源利用工程。规划建设卫东地下水库;实施农村坑塘治理工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实施骨干河湖连通工程,建设三干渠-运泽水库、东顺渠-德王河、车庄沟-运泽水库、裕民渠-位山三干渠、戴颜渠-戴水河5项水系连通工程及裕民渠、王坊分干渠2处闸涵扩容工程;开展骨干河口治理工程;推进漳卫河舍利塔拦河坝工程。
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水库新扩建工程,完成城北水库、运泽水库、前营水库、姜庄水库、金郝庄水库、丁马水库6座水库建设;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管道连通工程、城北水库净水厂及配套管道工程;实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新建改造农村饮水净水厂16处、水源地保护工程22处、水质监测中心1处。
农田水利工程。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和节水改造工程,重点推进位山灌区三干渠衬砌及其建筑物维修、配套工程,开展马颊河临清灌区、任官屯灌区、漳卫河临清灌区、李官寨灌区等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实施彭楼灌区引彭入临工程,高效节水示范工程,王庄泵站、头闸口泵站改造工程和中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实施河道治理工程,开展车庄沟(二期)、十八里干沟、戴颜渠、德王新河、尚潘渠、王坊分干、德王东支、长顺渠、戴水河、黄杨分干河道治理工程;实施小运河引黄复建工程,开展河道清淤疏浚、恢复和加固堤防、新改建桥梁排涵、新建节制闸工程;实施漳卫河穿堤涵闸维护加固工程、易涝洼地治理工程。
四、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互联网+”机遇,突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扩大信息基础设施投入。推进“智慧临清”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应用。实施“互联网+”行动,积极发展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互联网+”产业。提升公共云服务能力,引导行业信息化应用向云计算平台迁移,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整合城市管理、医疗、商业、社会保障等各个核心系统。推进“三网合一”,实施百兆宽带接入工程、宽带无线城市工程、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工程。加强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合理布设通讯基站。
第二十三章 增强要素保障能力
建立“资源跟着项目走”的机制,调动人才、资本、土地要素主体积极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要素保障。
一、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加强人才引进。坚持用政策吸引人才,针对全市产业发展、社会民生、政府管理等领域人才瓶颈,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在子女入学、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坚持用待遇吸引人才,完善人才投入多元化制度,尊重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地位,发挥财政的引导作用,力争本级财政人才工作资金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达到1.5%。坚持柔性引进人才,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引进、设计外包、出资收购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和使用高端人才。到2020年,力争引进重点领域紧缺人才3000人左右。
加强人才培育。选送优秀党政人才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修学习,选拔优秀党政人才进行挂职锻炼;依托党校阵地,运用“运河名城大讲堂”等多种方式,对党政干部进行培训;鼓励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到国内外高校学习提升;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多种途径接受继续教育;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育,以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为依托,组织“名师带徒”、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技能提升活动;推进义工(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社工+义工(志愿者)”联动模式,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育力度;发挥工业学校等职业院校优势,鼓励相关企业和社会组织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人才培育。
加强人才使用。完善人才引进、培育、流动、使用、考评、激励、保障等人才政策体系。加强人才产业化项目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向其提供科技担保、专利权质押融资等信贷融资服务。完善全市人才库,对人才创新创业、发展提升等建立动态跟踪服务机制。积极构建创客空间等人才孵化和创新创业平台,鼓励企业积极申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我市优势产业、支柱产业为载体,支持培育一批创业创新人才团队。争取到2020年,集聚和培养10名领军型企业家,1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000名技能人才;使农村实用人才规模达到8万人,服务业人才规模达到1000人。
加强人才管理。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完善职称评审和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推进职称评审和技能评定向民营企业拓展。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以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激励体系,通过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等措施,引导企业建立工资待遇与技术技能挂钩机制,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决定性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拓展人才流动途径,建立政学研企人才使用协调共享机制。营造重才爱才环境,调整规范各类人才奖项设置,在临清电视台、临清周讯等传统媒体上开辟优秀人才宣传专栏,充分利用网络新型媒体宣传平台,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人才创业创新先进典型、重才爱才先进单位。
二、优化资本要素供给能力
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加强政府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大力发展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小额贷款等金融机构,吸引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在临清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积极培育和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等金融机构。到2020年,力争引进3-5家商业银行,建立1-2家村镇银行,增加3-5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达到5家。建立区域性风险监控和处置机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强化金融服务。发展直接融资,支持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可转债、再融资、股权转让、私募融资等形式实现直接融资,支持企业到主板、“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上市。拓宽间接融资渠道,创新信贷产品和抵押方式,扩大抵押物种类,发挥好过桥资金的作用,切实化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到2020年,力争在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增加1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2家企业进入主板上市程序,促成5单中小企业私募债和1单企业债。
三、增强土地供给保障能力
按照“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原则,坚持土地挖潜与集约利用相结合,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纠正土地利用的“摊大饼”式外延粗放发展现象。
加强土地挖潜。全力推动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三旧改造”,积极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机结合。通过税收等手段,提高土地保有成本,盘活存量建设土地。鼓励深度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鼓励多层厂房建设。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合理确定新增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时序。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建立健全城市土地市场配置机制和科学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建设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鼓励企业实施零用地技改、“腾笼换鸟”等措施向空间要资源。规划土地“二级市场”管理,促进土地二次合理流通。强化土地用途管理,优先保障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民生事业等用地需求。
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建立宅基地置换和退出机制,积极开展废弃宅基地复耕工作。加强新农村规划和建设,鼓励农民集中居住。
第二十四章 强化重点项目带动
坚持把重点项目作为促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重点项目管理机制,促进规划项目顺利落地实施,带动和促进规划任务目标的实现。
一、完善项目储备制度
加强重点项目储备,建立“十三五”重点项目储备库,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滚动发展机制。加强宣传推介,鼓励相关单位、企业参加招商会、洽谈会、推介会等进行项目推介;继续强化重点项目政策咨询办公室职能,抽调相关部门业务骨干,对项目的筛选储备、前期手续、项目审批等主动提供咨询服务;科学编制重点项目任务推进配档表,科学有序推进项目申报、审批,推动项目单位尽早开工建设。
二、强化项目推进机制
明确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在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中的责任,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前期和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完善“专项专题、分层分类”的协调推进机制。实行市级领导、市直部门、镇办事处和项目单位“四位一体”帮包机制,周现场调度、月考核通报、季观摩评比、半年检查总结、年终考核奖惩的项目推进机制。组织开展好各种形式的重点项目调度会、协调会、推进会和观摩总结会。围绕选定的“十三五”重大支撑项目,制定“一对一”项目推进方案,形成一个重点项目有一个帮包领导、一个推进团队、一套实施方案、一套推进政策、一套服务措施的“五个一”推进机制,加强项目的推进实施。
三、健全项目服务机制
完善重点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加强重点项目动态管理,对规划中的项目提供咨询服务,推行项目审批、协调沟通直通车;对已竣工项目进行跟踪,调度掌握好投产达效等运营情况,协调解决项目运行中的其他相关困难。推行市级领导、市直部门、镇办事处和项目单位“一对一”保姆式服务机制。树立“服务项目就是服务发展、服务人民”的意识,营造良好的营商创业环境,促进重点项目早规划、早落地、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
第二十五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以提高规划实施效果为目标,建立责任明确、分类指导、高效协调、监管有力的规划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得以落实。
一、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委领导发展的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严格执行重大事项向党委报告制度。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的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法制化、专业化水平。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干部队伍,不断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科学履责、依法办事、执政为民能力建设,建设一支讲政治、守规矩、敢担当、有作为的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努力调动全社会干事创业积极性,通过宣传发动、加强协商、提升能力、群策群力,提高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更好地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动科学发展的共识和力量。坚持法治思维,坚持依法发展,尊重法律权威,树立法治理念,确保司法公正,加强法治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营造良好法治氛围。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面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全面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具体发展由市场实现,规划调控由政府引导的原则,合理划分规划实施责任主体。规划提出的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按照部门职责进行任务分解,落实部门责任,明确责任人员。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把总体发展规划与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五年规划逐年落实、动态实施机制。把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推动项目建设促进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和实现。
三、完善评估机制
把规划提出来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各有关单位将规划分解任务纳入本单位年度计划。把规划落实情况纳入部门、镇(办事处)的绩效考核,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的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期末评估,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四、强化监督检查
拓宽规划实施的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审计、监察、统计等部门对发展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完善政府定期向人大、政协的报告和沟通机制;加大规划实施信息公开,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为人民群众了解、掌握和监督规划实施情况提供各种便利,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注释
扫码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