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返回首页
政策简明问答:《临清市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1-2025年》
回答部门:选择 临清市政府
回答时间:2022-10-17

一、问:《规划》的编制主要落实了哪些上位规划?

答:《临清市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主要落实了《聊城市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12025 年)》、《聊城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聊政发〔20216号)等上位规划和相关政策文件

问:规划》如何落实《聊城市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1—2025 年)》的?

答:《聊城市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12025 年)》对山东临清经济开发区的开发指引中要求:围绕轴承产品龙头,加强共性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升产业集聚度,建设全国最大的轴承产业基地。做优做长铜精深加工和特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由原材料产业向新材料产业转变,由单一材料产品向复合材料产品转变,打造国家铜及铜合金材料加工基地。聚焦纺织服装产业,鼓励企业提升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条,打造自主品牌。积极吸引深圳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落实上位开发区规划产业方面要求,本规划提出加快动能转换,构建产业生态体系:(1)搭建“3221”战略主导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纺织、有色金属和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两大战略产业,服务类和信息类两类配套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等一批新兴产业。对食品、建材、家具、造纸、印刷等一般产业提质创新,对化工类限制产业逐步腾退。(2)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聚焦纺织、有色金属加工和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以高端、绿色、低碳化为发展方向积极推动传统产业企业改造升级,加强新技术新模式在传统优势产业的利用,持和强化其作为开发区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2025年,打造纺织、有色金属两大百亿元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五十亿元产业集群(3)战略产业规模化发展。积极落实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要求结合经济开发区现状基础与产业引入可能性,积极争取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战略产业落户临清聚焦具有基础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两大战略产业,着力打造高技术性、高关联性、高成长性的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培育形成新动能主体力量。2025年,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两大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的战略性产业集群。(4)配套产业协同化发展。重点发展服务类和信息类两类配套产业,实现共享引领,为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营造高效能的服务环境和高品质的居住环境。推动临清内陆港扩能升级,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实现以物流带贸易、贸易带产业、产业带城市的港产城融合发展新局面(5)新兴产业共享发展。一是依托现有产业链条向电子信息产业延伸二是积极引入电子信息研发、生产企业。(6)一般产业创新化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引导推动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传统企业将引入的高技术与传统技术融合一起,创新形成复合型技术,使企业从传统技术向高技术过渡。通过设备工艺融合、产品改造型、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融合等多种方式,将采用的高技术进行创新使用,同企业自身的优势进行最佳配置,实现传统企业向高技术企业的过渡。发展智能制造业,依托临清市达瑞机械人工智能产业园打造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标杆企业。为进一步落实上位开发区规划的要求,本规划以专栏的形式提出三大主导优势产业、两大战略产业、两大配套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及相应产业的重点项目

问:《规划》是如何落实聊城市人民政府《聊城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聊政发〔20216号)相关管控要求的?

答:城区板块和烟店轴承产业园板块属《聊城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聊政发〔20216号)中的重点管控单元,本规划主要在空间布局、污染物排放、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四个方面落实相应管控要求,并分别以专栏形式规定了城区板块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和烟店轴承产业园板块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1)空间布局管控要求。严格落实生态红线保护管理要求及其他环境保护相关规定,优化完善产业布局,合理布局各类工业项目,建立差别化的产业准入条件。严把涉大气污染物排放项目的准入门槛,原则上严禁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焦化、铸造等行业新增产能。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相关规定,开发区内禁止畜禽养殖。

(2)污染物排放管控要求。严格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强化不达标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实现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新建工业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要达到同行业国内先进水平。加快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与提质增效,推进“一企一管”建设,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对园区现有排污设施设备进行提标改造,持续开展清洁生产。严格施工扬尘监管。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修复。

(3)环境风险防控要求。控制紧邻环境敏感点工业用地的新建项目,加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强化经济开发区内企业环境风险防范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监管,加强重点环境风险监控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建立常态化的企业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监管机制。

(4)能源资源利用要求。推进经济开发区生态化改造,强化企业清洁生产改造,推进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落实煤炭消费减量替代要求,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